四,在面对敌人时,如何来体现双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在如今的很多心灵鸡汤中,类似于做人要善良一点、要多给别人一点掌声和尊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等劝人为善的鸡汤文章,总能获得很多人的点赞和转发,但如果让他们碰到暴徒时,当暴徒要伤害他们的妹妹女儿时,他们还会不会继续心存善良、赠人玫瑰而任由暴徒达到目的呢?估计绝大多数人不会,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对正常人心存善良、赠人玫瑰,而面对暴徒时则会以暴制暴、打击暴徒。前面我们讲过,心存善良和打击暴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是二个心法!而二个心法是无法达到一心不乱的,因为只有一个心法才能一心不乱。那么,如何才能把心存善良和打击暴徒这两个心法合并成一个心法呢?这就又要用归纳总结抽象汇总的思维模式,来认识到心存善良果然是为了利益他人,而打击暴徒同样也是为了利益他人!因为打击暴徒既是为了保护妹妹女儿免受暴行,同时也是为了阻止暴徒继续作恶,对暴徒进行制服或者一定的伤害,使得暴徒失去了作恶的能力,其实也是保护了暴徒,让暴徒不至于作恶太深而遭到重罚,如在抗日战争中,打死一个鬼子,既是为了让更多的国人免受侵害,也是为了阻止这个鬼子继续作恶,为了让这个日本人恶事做得少一点,才不得不打死这个日本人。所以,通过归纳总结抽象汇总我们得知,在面对敌人时,打死打伤敌人,也都者属于利益他人,也都是属于双赢!而不单单只有心存善良赠人玫瑰才是双赢!
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提倡单纯的善良,单纯的忠义,单纯的牺牲自己,更不是宋儒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以道的生生不息为形而上学,要在利人利己双赢的基础上,再来讲究善良忠义和牺牲自己,也就是说,若不是以利人利己双赢为目的,善良忠义牺牲自己都有可能是害人害己,若是以利人利己双赢为目的,即使是不善良不忠义不牺牲自己的手段方法都可以用。所以,老子反对单纯的圣智仁义巧利,而必须要在道的前提下再来讲究圣智仁义巧利。我们应该真正体会老子的本意,不要被社会上的这些鸡汤给害了,一个人若是从小到大只养成了善良忠义牺牲自己的习惯,却没有学会克敌制胜以暴制暴的手段方法,那当他面对暴徒的时候,就只有受侮辱的份了,在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吃过这样的亏了。
五,前面讲过,双赢这个目标的设定,是不能只为自己考虑的,必须也要为他人考虑,否则就不是双赢了。也就是说,当你把双赢的目标设定好以后,再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象这样换位思考之后,如果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也是认可这个目标的,心里是踏实的,那么这个目标才算是双赢的目标。虽然在这个时候,自己内心的意愿可能会与这个目标有距离,但这是很正常的,这就是大成若缺的有所缺憾。重要的是,如果在自己内心找不到这种又缺憾又踏实的感觉,就要重新考虑这个目标是不是符合双赢了。
而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在所选用的手段方法上,也有一种有所缺憾的感觉,也有一种不是最好办法的好办法的感觉,感觉到这个手段方法,虽然不是最符合理想的,但在现实情况下是最适用的,如果出现这种有所缺憾的感觉,则说明这个手段方法基本上是靠谱的。因为这个手段方法,是在顾及到大家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利益的前提下产生的,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所以对于自己内心的理想状态来说,是有所缺憾的,而双赢就是为了顾及大家的利益,才对自己的内心有所缺憾。所以,在选用手段方法的时候,必须要看看这个手段方法是不是能确保双赢?自己对这个手段方法是不是有所缺憾?
当事情做完之后,对于所取得的成果,当然也会产生有所缺憾的感觉,因为人的思考范围是有限的,甚至有差错,在事情进行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且,即使是最恰当适宜的手段方法,也难免会有负面影响,如同最好最对症的药,也有副作用,这些都会对最终结果有所影响,造成最终结果与设定的目标之间有差距。在利益分配的时候,由于要兼顾到大家的利益,自己能够拿到手的,也就没有自己理想中的多了。如果能够以这种有所缺憾的心,来欣然接受双赢这个结果,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善良忠义和牺牲自己!才是真正的大成若缺!
总的来说,无论是设定目标,选用手段方法,还是最后获得利益,只要是符合双赢的,都是会有所缺憾的,都是与自己内心的理想存在差距的。如果不愿意接受这个正常的差距,习惯于从自己的一厢情愿出发,来设定目标、选用手段方法、争夺利益分配,巴不得付出最少而获得最多,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认定,只有接受这个大成若缺的缺憾,只有真正做到利人利己双赢,才能使自己最大的获利,因为“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至于设定怎么样的目标?选用怎么样的手段方法?成果怎么样分配?都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并没有一套现成的标准方案可以套用,也不是根据《鬼谷子》《六韬三略》《三十六计》中挑一个妙策出来就可以用的,因为事物情况都在变化,任何企图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想套用在自己身上的,都是非常危险的。真正符合双赢的目标,真正恰当适宜的手段方法,真正符合双赢的利益分配,都是完完全全要靠无中生有的功夫生出来的!这也正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精髓所在,也是真正的中国智慧的利害之处!有了这套无中生有的功夫,也就能随时随地的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产生最恰当适宜的手段方法来达到利人利己双赢!这才是“爰有奇器是生万象”!
还需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看清真相、设定目标、选择手段方法、分配利益这几个环节,虽然每个环节都需要无中生有的功夫,但选择手段方法这个环节与其他三个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看清真相、设定目标、分配利益所根据的,都是已经产生的事实,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来推算结果,而且推理方向是顺向的,比较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相当于公式A+B+C=D,已知A、B、C,求D。而选择手段方法的时候,由于双赢这个目标是事先设定的,并不是已经产生的事实,还只是一个假设。而且,恰当适宜的手段方法是实现双赢这个目标的因,双赢才是手段方法的果,现在要根据设定的果来反推前面的因,思维方向是逆向的,是不为大家所习惯的,相当于公式A+B+C=D,已知A、B、D,求C。
所以,选择手段方法,既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上,就更加需要一心不乱境界上的无中生有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简化版,到这里为止,也就讲完了。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已经尽力所能,把最主要最关键的部分和盘托出,虽然只有想讲内容的十分之一二,还有很多的细节没有讲,但整体构架都已经包含在内,只要再经过一定的心法、境界、功夫的学习和训练,就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了。
最后,再把几个很容易误解的问题强调一下。
一,道不是术,千万不能把学道当成是学一门技术!这一点千万不能弄错!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是道,所依赖所背靠的是道,道如大地,一切山川草木皆依赖大地而生,所有的术也是依赖道而生。如果把无我、不争、处下、被动等等当成了术来用,那肯定是错误的。同样,如果把学道当成是学一个什么方法,希望能学到一个方法来一招鲜吃遍天,也是错误的。要知道,道是体术是用,道是本术是未,术是依赖于道,由道而生的,只要有了道,任何想要的术都可以用无中生有的功夫生出来!
二,道也不单单指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合乎道,合道是为了产生境界智慧功夫来看清做对双赢,能够无我看清做对双赢才是依道而行!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52.188
FROM 42.63.5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