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在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双赢可不是简单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还需要注意以下五层意思。
一,双赢是体现在二个地方的:1,双赢是做事情的目的,是设定的目标。在事情还没有开始做之前,我们对目标的设定,是双赢。2,双赢是事情结束以后的结果,在我们把事情做完以后,所得到的结果是双赢。但是,在很多时候,双赢的目标还一定得到双赢的结果,有时甚至是双输,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多的。但如果设定的目标都不是双赢,其结果就更加不是双赢了。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个追问:我所设定的目标是不是双赢?而且,还要对自己进一步追问:我自己心中所谓的双赢,能不能经得起利害得失的冲击?在没什么利害冲突的时候,我能做到双赢,但在利害得失的冲突面前,我会不会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在对自己的追问中,一旦发现自私自利的思想上来了,就马上要从理论上认识到:只有双赢,才能使大家都获得最大的利益,我自己也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如果损害占有了他人的利益,那事情也就可一而不再了,甚至一次都做不成;只有坚持以双赢为目标,才能得到长期的源源不断的利益。所以,做任何事情的第一步,首先要设定双赢的目标!然后才是凭境界智慧功夫来实现双赢。
二,设定双赢这个目标,不是一件短期内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全局范围内的事情,要用长期的全局的眼光来设定双赢这个目标。电视剧《亮剑》里面的台词:“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双赢的实质,其实就是大成若缺,大成若缺也就是真正的公平公正。这句话不太好理解,还是举个买卖青菜的例子来说吧,作为小贩来说,青菜的价格当然越贵越好,作为顾客来说,青菜的价格无疑越便宜越好,当他们以一个都认为很公道的价格成交之后,对于小贩来说,虽然没有卖到理想中的高价,似乎有所缺憾,但也挣到了钱;对于顾客来说,虽然价格没有想像中的便宜,心里也有所缺憾,但物有所值,也没花冤枉钱。这时候,买卖双方都有一种有所缺憾的感觉,这就是大成若缺的缺,正因为成交的价格公道,符合双赢,双方才都觉得有所缺憾。如果价格严重偏高,就造成了小贩很满意而顾客很遗憾,小贩果然没有大成若缺的感觉,而顾客就不是大成若缺,而是十分遗憾了,这样就不是双赢了,象这样的生意肯定不会有回头客,也就做不长了。所以,凡是符合双赢的,对双方都是大成若缺的,也是符合公平公正的,也是暗中符合生力的,因为双赢的买卖,让小贩挣到了钱,让顾客吃到了青菜,而且这样的买卖还有下一次,这对双方都是满足了需求,都得到了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长,这也是符合道的生生不息的生力的。所以,无论是设定目标的双赢,还是最终结果的双赢,都应该是大成若缺的。只要是双赢的,双方心中都会有大成若缺的感觉,如果心中没有大成若缺的感觉,就要小心这个双赢是不是真正的双赢了。
对于《老子》的大成若缺,不应该理解为故意求一个缺陷,故意放弃一点所得,比如装修店里,故意留一小块毛坯不去装修,希望能引起顾客的注意而增加生意,或者认为我把我的店面都弄残缺了,老天爷应该让我在生意上多赚一点吧,如果把大成若缺理解成这样就大错特错了,这是把大成若缺当成一种术来用了。要知道,大成若缺是自然形成的,大成若缺的缺,其实就是私心与公心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大成若缺非但适用于判断和衡量双赢,也适用于手段方法的判断和衡量,因为任何的手段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与自己心目中的要求肯定是有差距的,如同最对症下药的药,也有副作用。所以,即使是最恰当适宜的手段方法,也不是最理想中的手段方法,也只是属于相对较好的手段方法,也是有所缺憾的。这是为了更清楚的讲述双赢的大成若缺,才展开的讲到了手段方法的大成若缺。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52.188
FROM 42.63.5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