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o益》的简单读解
作者:张松法
《周易o系辞下》第二章的十二盖取的第二个是益: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一,先看《序卦》: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说文》:饶也。《说文解字注》:饱也。凡有馀曰饶。《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饶也,加也。《广韵》:增也,进也。
综上所述,益卦的益就是增长、增多的意思。
《序卦》说,损就是损失、损伤的意思,当受损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根据物极必反的原理,必然会有所增益,所以损卦后面就是益卦。
古往今来的很多学者权威,都非常非常重视这篇《序卦》,总以为《序卦》对六十四卦的排列非常有讲究,总以为里面还藏着天机奥秘,于是拼命去研究六十四的排列规律,搞出了一些什么错卦综卦变卦互卦,又搞出了什么伏羲六十四卦方图圆图,甚至还有人说中国人的麻将,就是根据六十四卦方回图发明的,就算麻将真是这样发明的,还真不知道这些所谓的规律,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真是无语。其实,《序卦》的排列,无非就是为了方便记忆方便理解,而勉强编写的一个前后次序。就好比武术套路一样,无非只是为了记忆方便练习方便,尽可能的编排成一套动作,而真正实用的是一个个散手,散手与散手之间在实用上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人会按照武术套路来打斗。六十四卦也是如此,也只是为了学习方便而尽可能的编成了一个套路。至于那些错综互变、方图圆图,说破了都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即使有什么规律,就像是宋儒搞出来的什么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也就是一些很肤浅的数字游戏,当今任何一个初中生对数字这门科学(即数学)的掌握,都远超那些宋儒。
二,再看《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就是说,由盛转衰这种事情就是损,由衰转盛这种事情就是益。
综合《序卦》和《杂卦》:益卦,就是生活中碰到了由衰转盛,出现了增长、增多这种事情。
为什么一定要先看《序卦》和《杂卦》来理解卦的含义呢?
孔子在《系辞o上》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说,圣人观察天地及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现象而归纳抽象了六十四卦,又把六十四演衍成三百八十四爻,并对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都给出了吉凶悔吝等指导方针,以使人明白吉凶的趋向,又根据阳刚和阴柔的相互作用而推算出变化的结果。……所以君子在生活中就要对照自己所碰到的事务是属于《序卦》中的那一卦,然后再对照卦辞和爻辞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这么就可以安心又快乐。就可以如同大有卦上九爻辞:从上天来的保祐,完全吉祥而没有不利。如果连每一卦的含义都不理解,怎么能知道自己所碰到的事务属于哪一卦呢?又怎么能根据卦爻辞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呢?所以,读解《周易》首先得明白每一卦的含义,而《序卦》和《杂卦》就是对每一卦含义的最好解说,能够把《序卦》和《杂卦》配合起来理解,就能很清楚的明白六十四卦的含义。
三,再看《卦辞》: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攸,《说文》:行水也。《说文解字注》引戴侗:行水顺其性则安流攸攸而入於海。又引《尔雅o释言》:攸,所也。水之安行为攸,故凡可安为攸。可见,攸就是安行而去的样子。
涉大川,这又是一句隐语,表示要经过的路有一定的难度。
益卦的卦辞:在生活中碰到了可以有所增加、有所增益的事情,就适宜于安行而去,是适合有所去而不是不去,是可以安心去而不是提心吊胆。但能够有所增益的这件事情,也不是很顺利的,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也适宜需要克服困难而达到目的。
四,再看《彖传》: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彖,《说文解字注》:古人用彖字必系假借,而今失其說。《康熙字典》引《广韵》:易有彖象。也是用《周易》来解释彖字的。可见,《周易》彖传的彖,并不能用彖的本义来理解,我们只能根据孔子对彖的讲述来理解彖的意思。
《系辞》:彖者,言乎象者也。彖者,材也。
这里,又说到《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象,说到这个象,又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非常的头疼,可又不得不说。
象,《说文解字注》:按古书多假象为像。《人部》: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从人象声。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则学者不能通矣。《周易o系辞》:象也者、像也。此谓古周易象字即像字之假借。《康熙字典》也是引《周易o系辞》来解释:象也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状也。可见,《周易》的象跟彖一样,不能用象的本义来理解,我们也只能根据孔子对象的讲述来理解象的意思。
《系辞》: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所以易就是象的意思,所谓的象,就是相像很像的意思,比如说我要给你介绍一个相亲对象,你问我对方长得怎么样,我跟你说很像某某明星,你就对这个相亲对象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种通过用相像的甲来描述另一个乙的这种方法就叫作象,或者叫作象征。可见,象就是象征的意思,《周易》就是把人类社会的所有事务都全部象征了一遍的意思。
那么,《周易》又是通过什么来象征什么的呢?
唉!这个问题又说来话长。《周易》这部经典,之所以后来分成两派,以研究卦象卦数、爻位爻变的道理规律并由此推导人事吉凶的象数派,以注重卦象卦名、卦爻辞所蕴含的意义和道理来指导人家的义理派,后来更衍生出六宗,这可都是象惹出来的事。而且,无论象数派还是义理派,还都能从《彖传》中找到依据,这全都是因为这个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要把益卦的《彖传》仔细的讲讲清楚,懂得了益卦《彖传》的意思,也就是懂得了《彖传》究竟是讲什么的。
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
益卦的上卦是巽下卦是震,按照李鼎祚等人的说法:乾之上九,下处坤初,坤之初六,上升乾四,损上益下者也。就是说,减损外卦的九四阳爻而增益到内卦初爻,内为下外为上,所以称之为损上益下。另外也有一说,指上卦五六是阳爻,下卦只有初爻是阳爻,所以应该损上卦来增益下卦才是。此外还有一说,就是最上爻的阳爻,到了最下面来充当初父,原来的五父变成了上父。但不管怎么说,孔子也许真的是从这样的卦象中,看出了益就是减损上面有余的来,增益下面不足的,所以下面的老百姓就会欢喜不尽。
那么问题又来了,孔子看卦象用的这些个方法,是对每一卦都这么看呢?还是只对个别卦这么看?那山火贲卦为什么又说成是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而且,有些卦象如水天需卦,孔子就不说爻的变化而只说单卦: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也。表示外卦是水,前面有险阻;内卦是乾,乾的刚健会克服艰难险阻,而不会被困住。莫非就如孔颖达所说: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文,或说其卦之名。就是把彖传分为三类:以卦象的象征来解释卦的含义,以义理、德行来解释卦的含义,以爻象在卦中所处地位及变化来解释卦的含义。孔子用这样三种方法来解释卦名、卦象、卦辞,又是根据什么原理来区分的呢?总不能孔子想怎么解释就这么解释吧。
正因为孔子在对《彖传》的解释上,似乎有点随心所欲,也就导致了汉儒对卦象爻辞的理解更加没谱,到了爻辞中的每个词都能从卦象的承乘比应、错综变互中找到根据,甚至到了自己想哪一爻变就那一爻变的地步!就拿益卦的《彖传》来说,虞翻是这样解释的:上之初(即最上爻跑到下面来充当初爻,也有版本作四之初,指九四爻跑到初父),坤为无疆,震为喜笑,以贵下贱,大得民,故说无疆矣。乾为大明,以乾照坤,故其道大光。或以上之三,离为大光矣。中正谓五,而二应之,乾为庆也。三动成涣,涣舟楫象,巽木得水,故木道乃行也。震三动为离,离为日,巽为进,坤为疆,日与巽俱进,故曰进无疆也。乾下之坤,震为出生,万物出震,故天施地生。阳在坤初,为无方,日进无疆,故其益无方也。上来益三,四时象正。艮为时,震为行,与损同义,故与时偕行也。虞翻的解释看不懂也没关系,反正就是把卦象的六爻由着自己变来变去,挖空心思的找到一个象来对应上词句。非常感憾的是,孔子是为了用卦象和爻的变化来讲清楚卦辞,才编写了《彖传》,结果虞翻为了讲清楚孔子的《彖传》,又找出了这么多承乘比应、错综变互的理由。虞翻等象数派非但对孔子的《彖传》如此,对《卦辞》、《爻辞》、《象传》都是如此,挖空了心思把六爻自行变来变去,总想找到某些卦象来对应上卦爻辞中的词句。好在总算还没有对《系辞》、《说卦》也这样,如果也用虞翻这种方式来解释解释《系辞》,真不知道这是一篇什么样的奇文。在他们的概念中,《周易》中的任何词句,都可以从卦象爻变中找到对应关系,好像只要六十四卦的卦象确定了,所有的用词也就确定了一样,只要根据这些关系把这些词填填上去就是一部《周易》了。而且,这些承乘比应、错综变互的应用,更是随心所欲得离谱,别的不说,只要再去看看那些学者权威们是如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就知道什么叫作随心所欲了。他们一会儿把离卦中间空的像孔眼,来解释渔网来自于离卦;一会儿又说木船行在水面上,来解释木船运输来自于涣卦;在泽雷随卦中,实在找不出牛和马,就自己随意的把随卦的第三爻,由阴爻变成阳爻,这样三四五爻就组成了八卦的乾,终于找到了乾为马。又自己随意的把第四爻由阳爻变成阴爻,这样第二三四爻又组成了八卦的坤,也算找到了坤为牛,总算把服牛乘马与随卦扯上了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看到这些,真让人浮一大白。
那么,关键中的关键来了。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孔子在《彖传》中要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呢?这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用又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再回到《系辞》:彖者,言乎象者也。彖者,材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可见,《彖传》就是孔子用相像、象征的方法来对卦辞进行解释的。我们知道,只有两个东西之间具有相像、相似的地方,才可以用相像、象征的方法来描述,如果两个东西之间毫无相像、相似之处,也就没有办法用相像、象征的方法来描述了。而且,既然是相像、相似的两个东西,也只能说相像、相似而已,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总有其不相像、不相似的地方。所以在描述上,人们总是把相像、相似的地方拿来描述,对于不相像、不相似的地方,也就避而不谈了。比如说一对父子俩很相像,我们就会说这父子俩长得真像,眉毛鼻子嘴巴都像。《周易》、《彖传》也是如此,只是把相像、相似的地方拿出来描述。
这里又牵出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跟周文王所归纳抽象的六十四种事务也要相像、相似。要知道,乾坤屯蒙这六十四卦,并不是甲乙丙丁,也不是数字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或一二三四,可以跟后面具体的内容毫无关系,但乾坤屯蒙就必须跟所对应的事务相像、相似才行,否则用泽水这个卦象来象征雄伟庄严的大壮卦,显然就很不像。所以,周文王既要把人类社会的所有事务归纳抽象成六十四种,又要找到六十四卦中,卦象最相像、相似的卦来一一对号入座。周文王所抽象的六十四种事务,是从人类社会的种种事务中归纳出来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六十四卦是通过八卦重叠产生的,卦象也是固定的,所以这是一件非常为难周文王的事,尽管周文王能够把大多数的事务很好的对应上已有的卦象,但总有一些卦象和事务是不太相像、相似的。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要把具体的事务、卦象、卦辞一一对号入座就更加为难,充其量就是把能够找到的相像、相似的地方,讲一点是一点,就好比有六十四对父子俩,孔子只能说你们俩个鼻子很像,他们俩个额头眼睛很像,对于实在找不出相像、相似之处的,孔子就只能说父慈子孝和睦幸福。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周文王和孔子的为难之处,就能理解孔子的《彖传》,似乎很随心所欲,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要充分理解孔子已经尽可能的把能找到的相像、相似的地方,找到了多少说多少了。孔子能够找到大多数卦象和爻位变化都相像、相似的卦,如地水师卦: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表示九二阳爻刚而居中,统帅五个阴爻,好像一个统帅居中,其余众人跟着统帅。师卦又是上卦坤为顺,下坎坎为险,这是非常像领师出征的一个卦象。也找到了只有卦象或爻位的其中一个能相像、相似的卦,如遁卦只讲爻位变化:刚当位而应,却没有讲卦象;大壮卦只讲卦象:刚以动,却没有讲爻位变化。还有一种如颐卦,既没有讲爻位变化,也没有讲卦象。孔颖达对孔子《彖传》的总结没有错,但我们更要明白孔子为什么会这样写的原因,我们今天能够做二千五百年之后孔子的知音,也足以大慰平生了。
明白了以上原理,就能很清楚的明白益卦的《彖传》。
损上益下,就是前文所说的三种爻位变化,不管那一种,反正都是孔子从卦象中找到的相像、相似之处,也就是说,除此之外,也就没有什么相像、相似之处了,也不用再去找了。否则,就是硬要从长得一点都不像的父子俩脸上,去寻找相像、相似的地方,那肯定是越找越偏了。
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这句话所象征的具体事务又是什么呢?下,肯定指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得到了来自上面的利益,当然人人欢喜了。上,孔子并没有具体的指谁,反正不是上天就是君王等上层人物,对于老百姓来说,谁给我利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得到利益。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增长、增多这种事情是从上面下到下面来的,这样的做法是盛大光明的。
利有攸往,中正有庆。碰到了有所增长、增益的事情,适宜于安行而去,尽管安心去好了,因为这样的事情是正中的、不左不右的,是正确的事情,而且还是喜庆的事情,所以适宜于安心的前去。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康熙字典》引《周易o说卦》:巽为木。疏:木可以揉曲直,即巽顺之谓也。冒,《说文》:蒙而前也。以物自蒙而前也。谓贪冒若目无所见也。《说文解字注》:引申之有所干犯而不顾亦曰冒。可见,木道就是尽管前往的意思。利涉大川,木道乃行,就是指虽然前面有一定的艰难险阻,但适宜于去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用害怕,尽管前往就是了。当然,这里的木道,也有上卦巽木的象征。
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讲到这个动而巽,又不得不讲到《说卦》。很多人认为在这篇《说卦》中隐含着什么宇宙奥秘天地玄机,尤其是对于第三第五这两章,还从中搞出了伏羲先天图和文王后天图。其实,孔子在《彖传》中用得最多的是《说卦》第七章的内容: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只要掌握了这八个象征含义,就可以理解《彖传》中卦象的意思。风雷益卦,上卦为巽为入,下卦为震为动,所以益就是动而进入,动一动就有利益进帐,那就是日进斗金,以至于无穷。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孔子在这里讲了,前面损上益下的上,包括了天地。增长、增益是一件上天施恩、大地资生的事情,能带来无穷无尽的增益。凡是增益的事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增益的。
五,再看《象传》: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这句《象传》还是比较简单的,君子能够一心向善,有错就改,就是自己最大的境长、增益!
六,再看十二盖取: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这段文字的字面意思也不难,就是神农氏带领大家,通过制作农具来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粮食产量。周文王就从增加、增益粮食产量这件事务中,总结抽象了益这个卦,又把生活生产中所有增长、增益的事务都归纳到益卦。这个,跟盖取诸离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简单吧?如果有人一定要认为是古人从益卦的卦象中得到了启发,从而发明了农具,还认为益卦的上卦为巽为木,下卦为震为动,二三四爻又互出了坤卦,坤为地,木动于土中刚好就是用木制农具松土耕种。如果按照这个说法,从来没见过卦象的人就永远发明不了农具了?对于这样的人,除了无语也只有随他去了。
七,再看爻辞: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增长、增益这种事务,不是小打小闹的,而是适宜于用来做大事的,从一开始就要为以后的大增长、大增益作好基础准备工作,这是吉利的,就算起初没有成效,也是无咎的。初九爻是符合一初这个口诀的。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大增益的基础工作,这个吉利的,也是无咎的,怎么来理解无咎呢?因为这种大增益的事情,在刚开始做下面基础工作的时候,是没有明显成效的,成效要到后期才暴发。不要认为前期没有成效就是不好,这是无咎的。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弗克违,帛书作弗亨回。
朋,《康熙字典》引《诗经o小雅》:锡(赐)我百朋。传:五贝为朋。《前汉o食货志》:元龟岠冉,长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为大贝十朋。苏林注:两贝为朋,朋直二百一十六,元龟十朋,故二千一百六十也。且不管一朋具体值多少,朋总是钱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元。王引之《经义述闻》:十朋之龟,犹言百金之鱼耳,反正表示一笔大财。
弗亨回,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综考》:故今本克字,帛书此爻误书作亨(此说证据充分,且又以损卦六五爻弗克违为证)。帛书回即违也,弗亨回即弗克违也。
享,《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献也,祭也,歆也。《礼记o曲礼》:五官致贡曰享。孔安国注:奉上之谓享。
能得到一大笔钱财的增益,不要拒绝,能始终坚持这样做,当然是吉利的。当一个君王拿到了这一大笔钱财之后,还能想到这都是上天的恩惠,又能去祭献上天,更加吉利。当一个人在得到一大笔钱财的增益之后,还能想到给了他钱财的人,于是又去献礼,就更加吉利。就好比一个小老板靠一个大老板发了财,于是又去孝敬孝敬大老板,这样大老板还会给他更多的机会。这也是符合二誉这个口诀的。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表示这一次的增长、增益是外面来的。所以,得到了利益之后还应该向人家献献礼。
六三,益之,用工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用工事,今本作凶事,帛书作工事。根据随卦九四爻:随有获,贞凶。帛书也作贞凶,楚竹书作贞工。工事,《周礼o天官o大府》:邦甸之赋,以待工事。邦县之赋,以待币帛。工事也就是建筑水利工程的意思,不同于种植农业,相当于工业建设。可见,帛书作工事,是符合客观情况的,应该是《周易》的原文,今依帛书改作工事。用凶事来增益,而且还要中行,还要告公用圭,总让人别扭。
孚,跟元、亨、利、贞一样,又是一个《周易》中的常用字。《说文》:卵孚也。一曰信也。徐锴:鸟之乳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说文解字注》:人言之信如是矣。《康熙字典》引《诗经o大雅》:成王之孚。注:成王者之信于天下也。可见,孚就是守信用的意思。
告公多圭,圭,礼器。告公用圭,符合礼仪规定的向王公汇报。
用工程建筑的方法来实现增长、增益,虽然前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这是无咎的。搞工程建筑这类事情,讲诚信守信用非常重要,不能偷工减料,还要规规矩矩的中行而做,不能有所偏差,不能出现质量问题,还要按规定向王公汇报。告公,也不一定是指王公贵族,反正是指上面的人,主管。这六三爻并没有完全符合三凶这个口诀,只沾了一点边。或许,后人也是根据三多凶才把用工事改成了用凶事吧。
象曰,益用工事,固有之也。
用工程建筑来有所增长、增益,这种事情本来就很多的,如大禹治水,就是搞好水利工程来增加粮食产量。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为依迁国,帛书作为家迁国。依,依倚、依靠。为了依靠,为了家庭,为了某个目标,意思差不多。
迁,《说文》:登也。《康熙字典》引《广韵》:去下之高也。《诗经o小雅》:迁于乔木。迁国,不能理解为把国家搬出去的意思,而是人出去,相当于出国发展,希望到更好的国家去。
按规矩不偏不倚的办事,汇报了上面并取得同意之后,就适宜于为大家而出国发展,以谋求更好的增长、增益。因为要出国发展,总有几分担忧,这还是比较符合四惧这个口诀的。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汇报了上面并获得了批准,就能够增强自己的意志和信心。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勿问,可以理解为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也可以理解为不要问对方是谁,只管诚信惠心的去做,也可以理解为只要凭着诚信惠心去做事情,结果怎么样是不用问的。反正不管那种理解,都是表示放心却做的意思。
从一开始,就讲诚信守信用,又有惠施人的心,这样去做事,肯定是能增长、增益的,是吉利的,也不用多问,放心去做就是了。讲诚信守信用又有惠人之心,这样去做事,既能够得到增长、增益,还能够增长、增益自己的品德,这是两全齐美的事情,当然是最好的。所以,这九五爻是完全符合五功这个口诀的。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孔子也在《象传》中说,讲诚信守信用又用惠人之心,还用多问什么呢?能够增加自己的品德,也是非常符合自己心愿的。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没有得到增长、增益,或者反而受到了损伤,但还是要坚定信念,如果放弃了希望增长、增益的心愿,就凶了。任何希望有所增长、增益的事情,万一没有实现,万一有意外受到了损伤,也不要放弃初心,半途而废。这也是有点符合六过这个口诀的。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没有得到增长、增益,这是片面的假设。或者受到损伤,是指非本身原因,而是指外来的伤害,都是指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整个益卦,无论是《序卦》、《杂卦》、《卦辞》、《彖传》、《象传》、《爻辞》,还是《爻辞》的《象传》,都是讲增长、增益的,《周易》的任何一卦都是如此,无一例外。
从中我们也看到周文王为了编写《周易》更是煞费苦心,对六十四种事务的归纳抽象,与卦象之间的相像程度,每一卦六爻的分类,是相当严谨的。而且所用的大量的隐语,也是非常的精确。更要感谢孔子能够把这么一部经典读懂读精,还为《周易》写下了十翼,为我们理解《周易》开了大门,如果没有孔子的十翼,恐怕还真没有人能看懂《周易》。我们现在还是很幸运的,还有马王堆帛书的出土,通过对马王堆《缪和》、《衷》等篇的读解,我可以非常非常自信的说,我们心慧文化对《周易》的理解,是跟孔子对《周易》的理解是一模一样的。
--
FROM 42.63.2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