斲,斫也。砍断、砍削的意思。
丧,丧失、丢失、缺损。
货,买卖、交易。
圣人不谋,圣人不用计谋、谋虑。这里面又涉及到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真学实修的一个真实体会。曾经有人跟我说“智慧是思考出来的”,也有人说“知识就是智慧”,真是无语!同样的高中生面对同一个难题,为什么有的学生没多想就解出答案,有些学生就是想死了也做不出来?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知识与智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识只是方法手段,属于术;智慧就是如何运用好方法,属于道。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初中生都学过平面几何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是知识,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平面几何的证明,那就是智慧。又好比武术搏击,摆拳扫腿这些一招一式就是知识,而什么时候用摆拳,什么情况下用扫腿,那就是智慧。简单来说,知识是死的,而智慧是活的,用宋代名将岳飞的话来说;“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智慧就是指这个灵活运用的一心。
道家文化认为,每一个人本来都是不缺智慧的,智慧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是充足的。正因为人自身的情绪私欲等自我的因素,蒙蔽了自己的智慧,才导致了方法手段的用错。如果能够像哀骀它一样达到了无我,智慧自然就充足了。最为关键的是,智慧并不是一个有形的实体,智慧是无形的,是空的!而且,在感觉上,智慧似乎还不是自己的,而是来自于别的什么地方。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当我抛开了情绪私欲,有了无我的境界的时候,道的生生不息的生力,就会在我的心灵中显现出来,或者说是道的生生不息的生力,在我的心灵中化成了智慧,是生力化身的智慧,让我看清事物的真相,找到最合适的知识,来解开这道数学题,这就是道家的妙用!有了智慧,知识就好像是大米当中挑黑豆一样,用不着分析用不着思考也用不着计谋,想都不想的就把黑豆捡出来了,所以对于智慧来说,知识方法这些东西是根本用不着考虑的,如果去考虑这些东西了反而麻烦了。而且,智慧乃是道的生力的化身,是空的,根本无需人去考虑,如果人要去考虑智慧捉摸智慧,反而就是蒙蔽了智慧。
所以,应该这样来理解圣人不谋。
鬻,粥也。天给的粥,引申为养育。
眇,小也。
謷,高大也。
重度残疾人无脤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很高兴,再看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头颈太细小了。残疾人瓮大瘿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很高兴,再看体形完整的人,他们的头颈太细小了,所以在德行上有长处,身体的缺陷就会被别人忘记。人们把记住的和不记住的都忘记了,就叫做真忘记。(因为圣人真正的无我,把我也彻底忘记了),所以圣人有所出游的时候,(不会显露出知识智慧、交际人脉、德行善举、工巧技能)。在圣人眼里,外露知识智慧是旁生的且有害的,交际人脉只是为了巩固与别人的关系用的,德行善举只是为了拉拢聚集自身势力用的,工巧性能只是为了买卖交易用的。圣人不用计谋,哪里用得着知识智慧?圣人是心怀他人的,并没有砍断与别人的关系,哪里用得着去巩固关系?圣人并没有失去什么,哪里用得着通过德行来拉拢聚集别人?圣人并不想获得什么利益,哪里用得着买卖交易?
圣人这四种做法叫做天给的饭粥,天给的饭粥就是天给的养育。既然受到了天给的养育,又哪里用得着人为!圣人虽然有着人的形貌,却没有人的想法私情。有着人的形貌,所以混迹于人群;没有人的想法私情,所以是与非都不会惹到他身上。渺小呀,所以圣人也属于人!高大呀,圣人独自成为跟道一样的德充符!
这又是庄子的一段论述,因为一般人,连有意识的忘记一些事情都做不到,何况忘记自我。《庄子》就先用两个残疾人的例子,来说明忘记是能够做到的。如果能够做到把记住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就是真忘记。圣人就是把自我都忘记了,达到了无我的德充符的境界,所以就能抛弃世俗眼中的知、约、德、工,而得到道的生生不息的生力。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情,《说文》:人之阴气有欲者。《说文解字注》: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左传》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孝经》援神契曰: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性之动也。《诗序》:六情静于中,百物汤于外。可见,情就是人的想法私情,也就是情绪私欲。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七情六欲会从内部伤害自己。
自然,自己然,自己如此。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就是因为自然界是自己这个样子,并不是人为造成的,所以才叫自然界。道的生生不息的生力,是自然存在的,只要人能够抛开情绪私欲,就自然合上了生生不息的生力,已经合上了道的生生不息,当然用不着自己再去添加有益于自身的东西了。
劳,劳损。
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外露着精神,劳损着精力,表示这些七情六欲已经在伤害着身体了。
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斜靠在树上吟咏,背靠着枯死的梧桐树打瞌睡。表示这些都是放纵情欲的行为,是很伤身体的。
天选子之形,老天选择你让你拥有人的模样。
坚白,名家代表公孙龙子的一个著名言论,是一种单纯以概念进行推衍的论述,当然会得出一些异常荒谬的结论,是一种徒逞口舌之利,却没有实际用处的辩论术。
这是紧接着上一段“无人之情”而展开的,惠子对庄子说:人原本就是没有想法私情吗?”庄子说:“是的”。惠子说:“人没有了想法私情,为什么还叫作人?”庄子说:“道给了他容貌,天给了他形体,怎么不能叫作人?”惠子说:“既然叫作人,怎么能没有情?”庄子回答说:“这不是我所说的情。我所说的无情,是说人不因为个人的好恶从内部伤害了自己,而是常常顺着天道的生生不息,不再自己去添加有益于自身的东西。”惠子说:“不添加有益于自身的东西,怎么能保有这个身体?”庄子说:“道给了他容貌,天给了他形体,不要因为个人的好恶,从内部伤害了自己。如今你外露着你的精神,劳损着你的精力,斜靠着树干吟咏,背靠着枯死的树木睡觉,(这些都是伤害你的事情)。老天选择了你给了你人的模样,你却在搞“坚白论”这种错误的论调,还自鸣得意。
这段对话的关键,是两人所站的位置不同。惠子站在普通人的位置上,觉得人应该有七情六欲,发泄一下情绪,满足一下欲望,就是有益于自身。庄子是站在得道之人的位置上,认为七情六欲都是伤害自己的东西,外露精神、劳损精力都是伤身的,斜靠着树干吟咏、背靠着枯死的树木睡觉,这些纵情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必须抛弃忘记这些普通人的想法私情。因为人是道所生的,就应该以心合道,达到德充符的境界,才能让生生不息的生力,像天的养育一样,给自己带来利益。所以在庄子看来,就连知、约、德、工都是多余的,何况七情六欲。
综观整篇德充符,无非是说德充符的人,看任何东西都是一视同仁的,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只要得了道,达到了德充符的境界,就会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一样的东西。既然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东西,那么无论好事坏事降临到身上,也就能泰然受之,就连生与死、可以与不可以,也都是一样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一视同仁,生与死一个样,可以与不可以一个样,并不是一种做法,而是一种境界,千万不能把讲境界的道和讲方法的术混淆起来。有了德充符的境界,就能产生大智慧,就能把事情都做好做对,这就是才全而德不形。只有抛弃人的情绪私欲,把最难忘的自我都忘记掉,才能达到无我的德充符的境界。
《庄子》在这一章中,讲到了道的境界,讲到了道的妙用,也讲到了如何才能得道。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207.113
FROM 42.63.2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