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第一章讲了八卦的由来,指出了天地是万事万物的基础,乾坤两卦就是八卦的基础;万事万物都是在天地之间产生的,八卦也是由乾坤两卦演化而成的。后来,周文王又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万事万物,再利用取象类比的方法,全部归纳总结为六十四种,以对应六十四卦。
周文王是如何将社会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归纳总结为六十四卦的呢?《系辞下》第二章的十二盖取,就是非常明白的讲述了这个过程:“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十二盖取绝对不是某些学者权威们所认为的,是根据卦象才发明了相关事物!这也是笔者我一直以来所痛斥的,难道古代的外国人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卦象,就没有渔网马车等事物了吗?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周文王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把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事务归纳总结为六十四种,又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把六十四种事务跟六十四卦象,作了非常巧妙的对应,比如把泽风这个卦象对应为大过,泽雷这个卦象对应为随,这就是圣人的“设卦观象”。(至于这个卦象跟对应的事务,有哪些相像之处,将在具体解说每一卦的时候,再详细说明)。同时,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该理论另有《中华传统文化理论简化版》详细介绍),对每一种事务的总体的吉凶悔吝,作出了总体的分析判定,比如泽风大过卦,对应人们把事情做得过分了这种事务,周文王给出了“栋隆,利有攸往”这样的判定,(今本栋桡,帛书作栋隆,根据考证,应该作栋隆,具体的考证将在讲解大过卦时细说,这里依帛书改为栋隆)。比如泽雷随卦,对应社区生活中的随从、跟随这个事务,并给出了“元、亨、利、贞,无咎”这样的判定。
以上是关于卦象、卦名,以及六十四种社会事务的对应情况,至于具体每一卦以及具体的每一件事务,周文王又作了以下的细分:
一方面,周文王根据每一卦中六爻的阴阳都是有所变化的,比如泽风大过卦,一爻为阴(初六),二爻为阳(九二),三爻为阳(九三),四爻为阳(九四),五爻为阳(九五),六爻为阴(上六);泽雷随卦,一爻为阳(初九),二爻阴(六二),三爻为阴(六三),四爻为阳(九四),五爻为阳(九五),六爻为阴(上六),(初表示一爻,上表示六爻,初、一、二、三、四、五、上表示卦象中由下往上的爻位,九表示阳爻,六表示阴爻),并找到了这些阴阳爻变化的大致规律,比如大过卦的六个阴阳爻有“刚过而中”的规律,随卦的六个阴阳爻有“刚来而下柔”的规律,(至于“刚过而中”、“刚来而下柔”的具体讲解,内容很多,将在具体解说每一卦的时候,再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周文王又根据当时社会的客观状况,把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件具体的事务,按照从最初到过分的规律,把该事务细分为六种情况,再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对每一种情况的吉凶悔吝都作了相应的分析判定,比如说把人们“做事情做得过分了”(大过)这个情况,以及相应的吉凶悔吝,细分为六种:
1,藉用白茅,无咎。表示最初的过分小心,是无咎的。
2,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表示过分的占了便宜,是无不利的。
3,栋桡,凶。表示过分的压力,是凶的。
4,栋隆,吉,有它吝。表示过分强大的实力,是有它吝的(有些浪费)。
5,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表示被别人过分的占了便宜,是无咎无誉的。
6,过涉灭顶,凶,无咎。表示过分的投入了,不留退路,是凶的,但无咎。(帛书意思与今本完全一致)。
最后,周文王再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根据卦象中阴阳爻的变化规律,把卦象的每一爻,跟具体事务中的每一种情况及其吉凶悔吝的判定,又作了非常巧妙的一一对应,例如泽风大过卦:
1,用初六对应藉用白茅,无咎。
2,用九二对应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3,用九三对应栋桡,凶。
4,用九四对应栋隆,吉,有它吝。
5,用九五对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6,用上六对应过涉灭顶,凶,无咎。
于是就形成《周易》每一卦的全部内容,例如:
泽风大过:栋隆,利有攸往,亨。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九三,栋桡,凶。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通过泽风大过卦这个例子的讲解,我们就能够明白,这就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下面,再详细讲一下“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则,有两个重点:
1,每一卦象中的阴阳爻变化的大致规律,以及内外卦的组合情况,跟这一件具体事务的总体吉凶悔吝是相对应的,比如泽风大过卦,阴阳爻的规律是“刚过而中”,表示情况还不错;内外卦的组合是“巽而兑行”,表示可以开心的去做,所以大过卦所对应的事情做得过分这件事务,是“利有攸往,亨”,是可行的。
2,每一卦象中的六爻,跟一件具体事务中的六种情况,并不是随意搭配对应的,而是在总体上又根据以下两点:1,每一卦的爻位是由下往上排列的,是从最初到过分的规律构成了六爻,所以具体事务中的最初和过分这两种情况,就跟六爻中的初爻和上爻,先对应起来。2,又因为每一件具体的社会事务,都是很复杂的,周文王对六种情况的分类,也不是简单机械的依照程度的不同来划分的,而是汇总了这件事务的全部情况,再归纳总结为六种。除了已经找到了对应关系的最初和过分这两种之外,其余的四种情况,分别按照卦象中间四爻的阴阳变化,再作一一的对应。比如泽风大过卦,周文王共归纳总结了六种过分的情况:
1,藉用白茅。
2,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3,栋桡。
4,栋隆。
5,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
6,过涉灭顶。
除了初六爻和上六爻分别对应最初的“藉用白茅”和过分的“过涉灭顶”之外,中间的四爻是这样的:
1,卦象中的二爻本来是柔位,数字的一三五为单数,单数为阳属刚;二四六为双数,双数为阴属柔。作为柔位的二爻,离初爻最近,根据“柔之为道,不利远者”,所以“二多誉”。但刚爻居柔位,不符合“其用柔中也”,说明不是最理想,就跟“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这种情况相对应,表示过分的便宜了老头子,总体还不错,所以“无不利”。
2,卦象中的三爻是刚位,但是属于贱位,所以“三多凶”。作为三爻来说,根据“其柔危,其刚胜邪”,如果柔爻居三爻的刚位,就很危险,即使是刚爻居三爻的刚位,也不一定能逢凶化吉,大过卦是刚爻居三爻的刚位,也不一定能逢凶化吉,就跟“栋桡”这种情况相对应,表示压力过大,所以“凶”。
3,卦象中的四爻是柔位,离初爻较远,根据“柔之为道,不利远者”,所以“四多惧”。而且又是刚爻居柔位,不符合“其用柔中也”,好在“其要无咎”,就跟“栋隆”这种情况相对应,表示过分强大的实力,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有些浪费了,所以“有它吝”。
4,卦象中的五爻是刚位,又是属于贵位,所以“五多功”,总的来说是很好的。作为贵位的五爻来说,根据“其柔危,其刚胜邪”,如果柔爻居五爻的刚位,不一定危险,如果是刚爻居五爻的刚位,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好,大过卦是刚爻居五爻的刚位,也不一定绝对的大吉大利,就跟“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相对应,表示老太婆过分的占了便宜,这种情况在人们的习惯观念中,总有点不爽,但并不是坏事,所以“无咎无誉”。
这些卦辞爻辞的基本拟定原则,并不是笔录我的一己之见,而是在《系辞》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系辞下》第九章:“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卦象、卦名与具体事务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最原始也是最终的对应关系,然后就可以按照当时的具体实际,来确定六爻与具体事务的六种情况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卦象、卦名与这一件具体事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本,也是最难的第一步,六爻与六种具体情况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末,当最初最基本的第一步确定了之后,六爻的对应关系也就容易确定了。
《系辞下》第九章:“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撰,具也,述也,集也,总结的意思。也就是说,要从复杂的卦象中总结出这一卦的特性(卦德),分辨这件具体事务的是与非,就必须要看中爻,中爻就是指内外卦的中间一爻,也就是二爻和五爻。如果还要继续知道存亡吉凶,只要坐下来好好思考就知道了,特别是要仔细研究一下彖辞,就可以基本明白了。在这里,孔子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前文说到的大过卦阴阳爻的变化规律是“刚过而中”,所谓的阴阳爻的变化规律,其实就是指一卦中阴阳爻的排列规律,因为孔子喜欢用变化、变动,所以我们就沿用孔子的说法,称之为变化规律。所谓的“刚过而中”,就是指巽卦中爻和兑卦中爻,即二爻和五爻都是刚爻,刚爻过多的意思,刚爻过多表示开创进取的力量很强大,所以“利有攸往”。随卦阴阳爻的变化规律是“刚来而下柔”,就是指五爻是刚爻在上面,二爻是柔爻在下面,上面的刚爻到下面来,跟二爻的柔爻来一个阴阳相应,表示开创进取的力量可以顺着前面的某样东西走,只要随从跟随就可以了,所以“无咎”。
《系辞下》第九章:“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在每一卦的六爻中,第一爻和第六爻已经明确标明这是初爻和上爻,初爻表示起初的状态,上爻表示最顶端的状态,由于六十四卦的上爻都是表示事务到了过分和极端,所以我们就直接把上爻叫作过分。既然知道了初爻和上爻是表示最初和过分,那就很容易找到具体事务的最初和过分这两种情况来与之对应。至于二、三、四、五爻的对应关系,根据孔子的讲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也就是笔者我常说的一句口诀:一初二誉三凶四惧五功六过。我们从前面的分析讲解中,也知道了大过卦的六爻,就是完全根据这句口诀,找到所对应的事务的六种情况的。这就是利用大过卦详细讲解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当然,所谓的对应,依然是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就是找到他们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因为相像所以就用象征的方法,把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给对应起来了。正因为所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而不是数学上等于的公式,所以在这些对应的事物上,难免会有牵强的成分,有相像就肯定有不像,有八分像就有二分不像,只有三分像就有七分不像,而整部《周易》就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一本书,这就是取象类比,这就是《系辞下》:“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只要明白了《周易》的卦辞爻辞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对于上面这段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周文王对于每一条卦辞爻辞都有吉凶悔吝的判定,虽然有些卦爻辞没有直接写明吉凶,如随卦:“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帛书、竹书与今本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只要仔细看一下卦爻辞,是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吉凶悔吝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至于对吉凶的理解,就是指得到和失去,悔就是指后悔、懊悔,吝就是指舍不得、肉痛,无咎就是指没事、虚惊一场,这就是“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前面说了,具体事务的六种情况,并不是按程度不同来排列的,也不是按时间先后的次序来排列的,更不是每一种情况都需要经历一次的,而是完全根据人们自己的选择,选择那一种就出现那一种的吉凶悔吝。
--
修改:jiazhihui FROM 42.63.207.113
FROM 42.63.2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