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从视同指数反推缴费基数
如果过度性养老金是指视同期的个人账户,那么同样有问题
企业的实缴人员在实缴期间的个人账户是每一年的缴费基数*0.08*12,一年一年累计起来的,每年的缴费基数都不同,从90年代的几百元,逐渐增加到2014年的6000多元。而体制内视同,直接以退休前一年的社平工资,2023年是一万多元为基数,乘以视同年数,二者相差何其悬殊。
再者,企业每月领到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总金额的1/139,体制内是1/100,又比企业高一块。
导致了最终结果很大的差别。
【 在 Hebe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就是自己拍脑袋而已。过渡性养老金是为了弥补那些年没有个人账户而产生的。他混淆了基本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
--
修改:ptco FROM 123.122.167.*
FROM 123.122.167.*
以为并轨是少发,实际一看一点没少
【 在 davidleo 的大作中提到: 】
: gwy个人账户没存钱是个大问题,另外还有另一套机制纠正新老办法的差距
: 退休金并轨不是为了给gwy多发钱,而是为了少发钱。
: 过渡期让gwy别叽叽歪歪而已。
--
FROM 123.122.167.*
好样的,遮羞布
【 在 ptco 的大作中提到: 】
:之前发了一个上海市的文件,帖子被版主删除了,大家想看可以自己上网搜一下。文件里说了过渡期养老金的计算方法,视同缴费指数是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222.68.8.*
你懂啥。我们刚毕业就是1.5倍,转正之后就三倍。当年的国企对比私企工资优势更大。
【 在 ptco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看看企业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就明白了,那里面没有员工的级别,只有员工的缴费工资指数,这个指数最高是3,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从参加工作开始,每年的缴费基数(本人工资)/社平工资,得出当年的指数,然后所有年度的指数的平均数是最后的总指数,而企业员工的年度指数最高是3,央企不是大厂,刚刚入职就能开3万5万的高薪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SE 2」
--
FROM 114.246.239.*
被删除是因为上十大了。
【 在 jack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样的,遮羞布
: :之前发了一个上海市的文件,帖子被版主删除了,大家想看可以自己上网搜一下。文件里说了过渡期养老金的计算方法,视同缴费指数是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39.144.81.*
视同指数在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时候不是直接乘,而是用平均;
过渡性养老金部分确实是用视同指数直接乘的,这个部分影响大的是工作比较早(改革时即将退休的人员的),补充个人账户空账的问题的,如果值太小,这些退休的人会闹事的(即将退休的人不怕单位的,无论体制外和体制内),不利于改革的推进。
因此你的推算只考虑了过渡性养老金部分,因此推算是有点问题的,您再仔细想想。
并轨不是为了少发(制定政策的人给自己和即将退休的人少发,太想当然了),而是为了以后统一公式,相对公平,对于体制内新人来说跟体制外的计算公式统一。
【 在 ptco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为并轨是少发,实际一看一点没少
:
--
FROM 117.136.38.*
一、职工的养老金分为两大块,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这里先不讨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体制内视同期间的养老金也可以看作是两大块,其中,基础养老金部分以视同缴费年限的方式直接计入基础养老金,计算的时候把视同年限和实缴年限合计了,缴费指数也一起进行平均。另一块个人账户部分,是以过度性养老金的项目单列,对应的是视同期的个人账户问题,没有和实缴期的个人账户合并计算。所以,体制内中人的养老金有三部分。
问题主要出在过度性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因为这实质上是个人账户部分,就应该和实缴员工的个人账户计算公式进行对比。一对比就发现问题太大了,我在上面53楼已经详细论述了。
二、并轨改革的目的,我同意是为了公平,为了公平所以要同一公式。因为原来公式不统一,造成结果很不公平,体制内是企业的2-3倍,要公平,就是要消除这个明显不合理的差距,能通过给企业涨养老金消除差距吗,不可能,每年涨的那一二百根本不解决问题,只有降体制内的才能缩小差距。如果体制内不降,企业不涨,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公平就不可能来到。
三、为什么对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这么大意见,因为大家发现,过度期内,差距没有减少,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大家不明白啊?明明公式同一了,怎么还这么大差距呢?仔细一研究,原来如此啊(详见53楼)。企业员工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 在 huxl007 的大作中提到: 】
: 视同指数在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时候不是直接乘,而是用平均;
: 过渡性养老金部分确实是用视同指数直接乘的,这个部分影响大的是工作比较早(改革时即将退休的人员的),补充个人账户空账的问题的,如果值太小,这些退休的人会闹事的(即将退休的人不怕单位的,无论体制外和体制内),不利于改革的推进。
: 因此你的推算只考虑了过渡性养老金部分,因此推算是有点问题的,您再仔细想想。
: ...................
--
修改:ptco FROM 123.122.167.*
FROM 123.122.167.*
终于有人发现这个问题了。但有可能gwy就不用遵守三倍社平这个上限,想算多少就算多少。体制外的实际缴纳的才受这个规则限制。
【 在 ptco 的大作中提到: 】
: 谢谢帮我贴出具体规定,我怕我贴出来又被删帖。请对比1和2,区别就是我主贴说的这个问题。也请大家看一看,我说的对不对。 ...
--
FROM 223.104.41.*
什么叫终于有人发,人家退休金在那赤裸裸的高,还用发现吗
【 在 niannian 的大作中提到: 】
: 终于有人发现这个问题了。但有可能gwy就不用遵守三倍社平这个上限,想算多少就算多少。体制外的实际缴纳的才受这个规则限制。
--
FROM 36.112.200.*
别总盯着正厅,大部分体制内连科长都混不上吧
【 在 ptco 的大作中提到: 】
: 之前发了一个上海市的文件,帖子被版主删除了,大家想看可以自己上网搜一下。文件里说了过渡期养老金的计算方法,视同缴费指数是按照退休时的级别定的。厅2.432,处1.932。
: 乍一看这也不算太高,但是认真分析就会发现问题。
: 1,大家已经讨论过多次了,所有过渡期年限均按退休时最高级别指数算,而不是根据个人视同年限内历年实际级别逐年统计的。
: ...................
--
FROM 114.25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