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老家退休金见闻》时有些忐忑,因为话题敏感担心被有情绪的扣分,结果还好,看来整体上还是讲道理的,就大着胆子根据经历写写历史背景。
我家上一代老人体制内、企业退休、农民三种情况均有,农民占多数,前两种情况出生时也是农民,通过参军转业或读书考试借助机遇改变了身份。
这一代既有体制内也有体制外,无论怎样,我家整体上都OK,只是个别人为了利益不顾历史事实,不讲逻辑的做法突显了人性的复杂。
在一个村或社区共同居住,从小光屁股一块长大彼此知根知底,老龄后的收入自然会引起比较,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自然也会引起羡慕(嫉妒),这种情绪不仅存在于邻里之间,甚至也在兄弟姐妹亲戚中滋生。
印象中农村养老金的差距上过两次十大,内容是教过自己的水平不怎样的退休教师八九千,自己的父母一百多。说说了解的情况。
1.退休金和职务职称有关,八九千的应该是高级职称,不是所有人退休时都是高级,退休金五六千的也不是少数
2.当教师是有门槛的。听老人讲,需要高中学历,那时没多少人能读到高中,可能我们村比较小的原因,就我家有一个,在同龄人读个三年级五年级就挣钱的群体中,算是稀缺资源了吧。读书是需要时间和经济成本的,也需要个人努力。
即使高中毕业,未必能胜任这份工作。有个亲戚高中毕业后村里让他当老师,后来放弃改种地了,原因一是个人能力,二是那时老师的工资很低,养家糊口需要钱,又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后来也有过清退。
3.我家是通过考试转过公办的,那时一边拿着很低的工资工作一边学习,很艰苦,按现在的标准应该是得了考试焦虑症。为什么如此下本呢?不仅是公办教师收入高,而且有退休金,模模糊糊记得亲戚们谈论退休金时的羡慕语气。读书时没收入不能养家,补贴只够个人吃饭,零花钱还要家里提供。现在看到退休金差距愤愤不平,是不是回忆下别人年轻时的选择和付出呢?那时有远见的父母开始拼命培养孩子读书。
4.八九十年代,农村民办教师的收入极低。一个叔叔酒后在我家吐槽:有人说他(也是真心的实话),你一个大老爷们挣得还不如干临时工的农村妇女多,别干了。前后差不多二十年的低工资,哦,还有,经常被拖欠。搞集资交钱,交公粮交统筹,我家得带头,交罚款,我家交双份的,找谁说理去。
--
FROM 120.24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