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点:
DR,差异性强化,有时翻译成差别性强化,在干预策略里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减少孩子不期望的行为(问题行为)方面,也可以应用在其他行为方面。
原理就是孩子不同的行为(B1,B2),会得到不同的强化物(反馈)(比如B1得到C1,B2得到C2),孩子会根据得到的强化物,来选择行为(B1还是B2)。
首先要做的是,定义什么是期望的行为(恰当的行为),什么是不期望的行为(问题行为)。不期望的行为(问题行为)是指干扰学习者发展、人际关系和健康的行为(例如,冷漠、发脾气、攻击行为、自伤行为)。
然后要做的是选择强化物。强化物必定是孩子喜欢的,可以让孩子产生去做某件事的动机的物品或者事情,大家可以补习点强化物相关的知识。
关于强化物的分类,有物品,比如食物,玩具;有社会性强化物,比如表扬(夸奖、击掌,大拇指等等),羡慕,成就感等;有活动,比如游戏,运动等等。代币系统也是一种强化物。
强化物,相关的知识有强化强度,强化频率,以及强化会“饱腹”等等。
当理解“期望行为”、“不期望行为”和“强化物”以后,后面还有一个EBP方法就是强化(Reinforcement (R)) ,就不想写写强化了,现在就讲讲差异性强化(DR),主要应用在孩子不恰当的行为(问题行为)的减少或者消退上,通过孩子不同的行为,会得到不同的反馈,然后孩子根据这些反馈来选择他们的行为。DR在其他方面也是可以使用的。
注明:差异性强化等于差别性强化。
DR差异性强化,包括有
DRA(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替代行为的差异性强化,
DRI,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Incompatible Behavior,不相容行为的差异性强化
DRO,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Other Behavior,其他行为的差异性强化
DRL: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Lower Rates of Behavior高频行为的差异性强化
DRH: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higher Rates of Behavior低频行为的差异性强化
因为词语已经表明了什么意思。大家可以自行网络搜索。
我举个例子来继续加深大家的理解。
重点:就是一定要弄清楚我们的期待行为是什么,最好一次一个目标行为。
举个例子,在学校了,老师在讲课,小朋友会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游荡,甚至离开教室。
我们把上课时,小朋友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当作目标,那孩子坐好后,专心听老师讲课,就是另一个目标了。
孩子离开座位,和安坐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所以这是不相容的行为,当孩子安坐时,就要给予强化。这个强化就是DRI。
当孩子能够在座位上坐3分钟,而不离开,过了3分钟孩子就会离开。我们就需要在孩子1分钟,孩子还没来离开时,给予强化。后期可以慢慢增加时长,比如2分钟给予强化,逐步延长孩子的安坐行为持续时间,减少孩子离开座位的行为。这是DRO的应用。
DRA,只得是替代性行为,这个替代性行为也是恰当的行为。比如孩子每次生气时,会大喊大叫,我们期望的是孩子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大喊大叫,现在生气时,会沉默,同时握紧双手,当出现这种行为时,我们要给予强化。在问题行为干预时,我们有时要做的是教孩子一种恰当的行为去替代当前的问题行为。
这一段写的好艰难。因为问题行为干预,真的是专业性很强的事情,也特别灵活的事情。
我写写其他期望行为方面的应用吧。
1.孩子维持期望行为时间的不同,比如1分钟,2分钟,3分钟,10分钟,可以区别性强化;
2.孩子已经熟练掌握的恰当的行为,和不太熟练但努力去做的恰当行为(我们鼓励的),可以区别性强化,给于前者一般强化,比如口头表扬,给予后者高强度强化。
--
FROM 114.2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