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太空叉的发动机可以重复用的关键是什么?
燃烧室材料耐温性能很重要,根本不是你说的无所谓,这跟说的复用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失效是合金材料耐温性能不足造成的。不然不锈钢就很好,而且耐温也不错。这个意思你明白?
关于激光雷达,我只是不接受纯视觉一定强的说法,他们说太贵或者没精力去玩多传感器融合,我倒可以接受,说融合不好不如纯视觉,这说法很可笑,自己因为各种原因融合不好,就排斥了融合好的优点了吗?
我问你个简单的问题,差不多的几个信源,如果要做报警三选二表决跟五选三表决哪个跟可靠?
你听了个特斯拉AI DAY就觉得取到经了是吧,你真懂了吗就拿出来吓唬人?
蠕变、疲劳、磨损之类的恰恰是20多次复用可能经常碰到的问题,你还是先学习下好吧?你说的套话才是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你觉得你在这个帖子里有贡献吗?你是个合格的马斯克资料搬运者和崇拜者,如此而已。你没有提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你也没有自己的思考。你也没有理解别人的能力,也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不反对马斯克,我只是就事论事。你可能没法理解什么叫就事论事。
【 在 lvsoft 的大作中提到: 】
: 讨论引擎燃烧室材料,你拿不锈钢常温抗4000bar那就是正确的理解和引用了嘛?既然你喜欢用归谬法,就别怪别人针对你这点反驳呀。
: 你认为激光雷达强很多你拿出案例来呀,装了激光雷达的各种新势力车又不是没有,事故率也好,第三方评测也好,案例摆出来啊。至于多传感器融合,你居然认为是tesla无能...还真是无知无畏呢...你知道2021年tesla ai day对业界的震撼嘛?看你也不是做这个方向的,就先问一个问题,你不会还认为fsd是行业垫底吧?那我觉得咱俩在基本事实上存在严重分歧,就别聊了,各走各路呗。
: 你说的蠕变、疲劳、磨损之类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就跟火箭上天需要引擎,就跟人不吃饭就会死一样,不解决任何问题,也不提供任何信息量。什么叫有价值的讨论?有价值的讨论就是哪怕你我的观点势如水火,但在讨论过程产生了大量有效信息,能让对方学到东西,这个叫有价值的讨论,也是我一直以来喜欢bbs这种形式的原因。所以我已经表达过很多次这样的观点了,这种无聊的讨论我不会再参加。
: ...................
--
FROM 221.216.144.*
你搞错没有?这里是在讨论复用技术的关键,是你的马斯克崇拜在阻碍正常的质疑和展望。到目前为止你依然没有说到具体的高复用性技术。
你的马斯克分析属于管理学或者社会学范围,我不想讨论人,只是对技术好奇。你除了搬运马斯克的数据和网上的资料,没有任何可以讨论的具体技术内容,也没看到有任何自己的思考。就连你看似内行的自动驾驶话题,似乎也是这样,跟着头部人物的时髦学几个名字装样子而已。
我没说你被西方洗脑,你的理解力有问题。我是说你没看到马斯克也是西方式的话术套路。他需要有事实来证明他没说的那部分内容,他已经说的目前好像差距还很大。我还真用不着自称科研人员,因为这没啥可吹的,所有人都是不同种类的工人而已。
你干啥都先看有没有“装”的价值?好像说得你不是“底层”似的就很厉害了?要多贡献,不要多获取,不然类似于贼,不过这样的价值观似乎对你太苛刻了。
再补充两句废话,你再分析马斯克,也变不成跟他类似的人物。因为你的眼界就只有跟随和拷贝的能力,用崇拜的眼光拿着笔记本记下大拿的话,然后回去效仿。你缺乏的恰恰是你最推崇的马斯克特质:破除迷信。你这心胸和性格,似乎也找不到核心技术人员死心塌地地被你剥削。你自己似乎也搞不出什么技术,就连专利缝隙都找不出来。你还是好好做你自己吧,在你可以假装擅长的领域吓唬吓唬人,在不擅长的领域玩虚的。
【 在 lvsoft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斯克又不是底层科研人员,你嘴里的各种技术突破是大量底层人员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堆出来的。
: 好比蓝光led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当年只是个底层技术员。他也许是足够努力+足够运气好,碰到了这个发现青史留名了,更多的千千万万的科研人员一辈子都是连个水花都没有的。
: 但反过来说,为啥要分析马斯克?因为马斯克作为一个外行,在好几个专业的需要拼硬科技的领域,从白手起家开始成功了。我对sx500合金有多nb一丁点兴趣都没,我感兴趣的是马斯克是怎么在还没有sx500合金的情况下,在各种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去解决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问题,把它从一堆破烂走向成功的。
: ...................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4.*
FROM 221.216.144.*
ok,我用老马的思维模式来举个极端点的推演。比如整个火箭引擎就做成一次性消耗品。只要能撑过整个回收过程飞回原地就好。引擎用不锈钢之类的便宜材料,用3d打印之类的技术一次成型。具体技术上是否可实现先不谈,我们假设它可以实现。整个引擎就是一次性的,但它很便宜,跟用掉的燃料一样便宜,同时几个小时就能打印好,更换过程也跟电车换电一样自动化掉。
那么你还有必要死怼出一个天顶星技术的xx材料么?星舰从碳纤维复合换成不锈钢,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这个思路你明白?
说来说去,我要学习的就是马斯克这种被专业限制住思维的模式。你作为专业人员当然可以去专精你的本行。毕竟没有你这样的产出,这种模式也是无源之水。但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唯一正确的路线,那我只能说这恰恰就是马斯克破除掉的迷信。
你这个简单的问题前提是这几个信源是同质同构的。图像和雷达数据融合的核心是他们是异构融合。融合的不好不如纯视觉有什么奇怪的?你知不知道ai届现在的本质就是大力出奇迹?举个极端点的例子,纯视觉每天能产生1PB的样本,你的异构融合数据一天只有1MB样本。你觉得哪个会更靠谱?能更快迭代?从你举的例子来看你还是跳不出专业人员的局限思维。你还在纠结3:2还是5:3这种倍数差异,人家玩的是数量级的差异了。
至于ai day,你想评价一个东西,首先你要先看过,其次你得能看懂,最次你也要认知到业界各路大牛普遍的表态吧?问一句你没看过没有?你都没看过你凭啥认为你有资格评价我懂不懂?
“蠕变、疲劳、磨损之类的恰恰是20多次复用可能经常碰到的问题。”然后呢?你的下文是什么?你说不出下文不就是毫无信息量嘛。我在这个帖子起码里给了图,让你看到merlin的涡轮泵实物,让你认知到人家并没有叶片内冷,你要装眼瞎硬要说没有信息量,那怪我咯?
我也是就事论事呀,我特别喜欢就事论事,因为只要双方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死磕,那就是不会有歧义的。
怕就怕避重就轻,不能好好讲道理开始扣帽子哟。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燃烧室材料耐温性能很重要,根本不是你说的无所谓,这跟说的复用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失效是合金材料耐温性能不足造成的。不然不锈钢就很好,而且耐温也不错。这个意思你明白?
: 关于激光雷达,我只是不接受纯视觉一定强的说法,他们说太贵或者没精力去玩多传感器融合,我倒可以接受,说融合不好不如纯视觉,这说法很可笑,自己因为各种原因融合不好,就排斥了融合好的优点了吗?
: 我问你个简单的问题,差不多的几个信源,如果要做报警三选二表决跟五选三表决哪个跟可靠?
: ...................
--
FROM 114.222.220.*
你这个例子是低成本一次性,那跟复用完全不是一回事情。某种程度上是复古。你这种横跳想说明什么呢?
我那简单的问题前提是,这几个信源通常假设是各自独立的,事实上差异化越大越好。到高层可以抽象为高级语义信息,如果你要细化,可以给不同的信源给与不同的置信度。
AI现在靠蛮拼算力,这个事情我好几年前就说了,但是这不改变信息融合这个事情的本质。你耍个大花枪,最后一个钢镚还是一个钢镚。3选2和5选3是用来理解多通道融合概念的一个例子,你抬出一个数量级的概念来吓唬人似乎还觉得压人一头了,其实表现了你理解力的缺陷。
AI DAY的东西,从你的表现看你就是不懂啊,听得如痴如醉,觉得收获很大而已。“融合不好不如不融合”那个说法荒谬在哪里,好像我也说了吧?你最好还是试着了解下他们积极推“纯视觉”的真正动机。
“蠕变、疲劳、磨损之类的恰恰是20多次复用可能经常碰到的问题。”,我的下文是,可能马斯克马上就要碰到这些问题了,因为他最多复用到了15次。你说这些都是空谈,我的下文是你自己看看相关的研究和实例报道再说。这个不明白吗?
我说叶片内冷却是或许可以借给马斯克的点子,这可能能部分解决叶片蠕变问题,给涡轮泵延寿。你贴的涡轮泵照片网上到处都是,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我的说法让你知道了叶片也可以内冷。然后你说一堆什么复杂性之类的人人皆知的废话,这样的废话我在说燃烧室和喷管冷却的时候已经说过了。你说谁的发言更有意义?当然你也可以嘴硬说你早就知道叶片内冷这个雕虫小技了。
扣帽子是你在喷民粹小将什么的,我只是觉得不平,你好像没资格这么说别人,既平庸还自命不凡的。你好像也不怎么懂还蛮喜欢装懂的。
【 在 lvsoft 的大作中提到: 】
: ok,我用老马的思维模式来举个极端点的推演。比如整个火箭引擎就做成一次性消耗品。只要能撑过整个回收过程飞回原地就好。引擎用不锈钢之类的便宜材料,用3d打印之类的技术一次成型。具体技术上是否可实现先不谈,我们假设它可以实现。整个引擎就是一次性的,但它很便宜,跟用掉的燃料一样便宜,同时几个小时就能打印好,更换过程也跟电车换电一样自动化掉。
: 那么你还有必要死怼出一个天顶星技术的xx材料么?星舰从碳纤维复合换成不锈钢,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这个思路你明白?
: 说来说去,我要学习的就是马斯克这种被专业限制住思维的模式。你作为专业人员当然可以去专精你的本行。毕竟没有你这样的产出,这种模式也是无源之水。但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唯一正确的路线,那我只能说这恰恰就是马斯克破除掉的迷信。
: ...................
--
FROM 221.216.144.*
嘿,有意思。我没被西方洗脑,那我是被西方式的话术套路忽悠咯?
我问问你哈,什么叫西方式的话术套路?既然有西方,那是不是还有东方式的话术套路呢?东方式的话术套路又是啥呢?麻烦你解惑一下。
你想谈的不是复用技术的关键,而是火箭燃烧室工况下能满足多次点火并且长寿命材料的关键。复用技术的路线多的去了,美国现在有各种初创在探路呢,比如最近有个搞水火箭全舰复用的startup,你看人家的工质是海水哟。不知道这个信息对你来说有没有信息量呢。我知道你就只想谈你关心的这颗萝卜丁领域的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是没信息量啦。但你又没法具体谈参数列关键数据,你只能说xxx很重要,可能你能列一堆参数出来说清楚为什么很重要,可是你不能说,憋屈哟。所以我一开始就说,大环境如此,有啥好聊的。你直接说字越少事越大就好了嘛。
嗨呀说着说着怎么就攻击起人来了呢?我变不成马斯克咋啦?全球分析马斯克的千千万,都变成马斯克这太阳系还不爆炸了?人总是要进步的,进步总是要找个nb的人学习的。你认为马斯克是傻逼没问题,那你反向学习马斯克就行了嘛。比如马斯克把房产都卖了,你就多买房子支持下现在的经济,至于攻击别人嘛?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搞错没有?这里是在讨论复用技术的关键,是你的马斯克崇拜在阻碍正常的质疑和展望。到目前为止你依然没有说到具体的高复用性技术。
: 你的马斯克分析属于管理学或者社会学范围,我不想讨论人,只是对技术好奇。你除了搬运马斯克的数据和网上的资料,没有任何可以讨论的具体技术内容,也没看到有任何自己的思考。就连你看似内行的自动驾驶话题,似乎也是这样,跟着头部人物的时髦学几个名字装样子而已。
: 我没说你被西方洗脑,你的理解力有问题。我是说你没看到马斯克也是西方式的话术套路。他需要有事实来证明他没说的那部分内容,他已经说的目前好像差距还很大。我还真用不着自称科研人员,因为这没啥可吹的,所有人都是不同种类的工人而已。
: ...................
--
修改:lvsoft FROM 114.222.220.*
FROM 114.222.220.*
"西方技术人员的套路你不清楚吗?他们展望未来都是雄心勃勃,告诉你的数据都是成就,告诉你的不足都是无法否认的,不告诉你的都是现在做得不太好的,甚至还没想好以后怎么做的。"--这是我的原话,重点在后边两句,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东方式的话术套路我还没总结好,不过你的话术套路倒是知道一点。喜欢装,能吓唬一个吓唬一个,吓唬不了了就玩虚无继续装。
“你想谈的不是复用技术的关键,而是火箭燃烧室工况下能满足多次点火并且长寿命材料的关键。”至少对于现有的多数火箭,包括马斯克的空叉,也是用燃烧室的吧?你关心的是你可以游击逃避的领域吗?
我倒是很希望有人能跟我进一步,更具体地讨论这些东西,但是没人搭茬啊,只有你在打岔。(前提是,大家一定注意不要泄密)
我不认为马斯克傻,他更多地是个挺好玩的技术商人,但是,我不会他卖什么就照单全收,我觉得他说的未言之言其实挺有意思。你分析他,好像也是你以为自己知道了。
【 在 lvsoft 的大作中提到: 】
: 嘿,有意思。我没被西方洗脑,那我是被西方式的话术套路忽悠咯?
: 我问问你哈,什么叫西方式的话术套路?既然有西方,那是不是还有东方式的话术套路呢?东方式的话术套路又是啥呢?麻烦你解惑一下。
: 你想谈的不是复用技术的关键,而是火箭燃烧室工况下能满足多次点火并且长寿命材料的关键。复用技术的路线多的去了,美国现在有各种初创在探路呢,比如最近有个搞水火箭全舰复用的startup,你看人家的工质是海水哟。不知道这个信息对你来说有没有信息量呢。我知道你就只想谈你关心的这颗萝卜丁领域的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是没信息量啦。但你又没法具体谈参数列关键数据,你只能说xxx很重要,可能你能列一堆参数出来说清楚为什么很重要,可是你不能说,憋屈哟。所以我一开始就说,大环境如此,有啥好聊的。你直接说字越少事越大就好了嘛。
: ...................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4.*
FROM 221.216.144.*
复用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产业规模,不是为了复用而复用。
那你说每次发射都要消耗燃料呢,这些燃料也都是要提炼合成运输过来的。
是不是燃料也要复用下呢,否则就不算是完全复用,只能是复古咯?
所以说你压根就没理解人家思路的核心。只要把事情办成了,他根本就不在乎走哪条路线。
我觉得吧,你要是没具体做过ai的项目,你可能就是理解不了差异化越大越好这个观点对于ai来说是多么的扯淡了。我觉得多说无益,ai门槛并不高,看看教程谁都可以马上开搞。你可以在你某个项目里用你这个思路去试试。ai虽然理论上可以趋向任何非线性函数,但实际训练过程中要让他收敛还是有难度的。你可以自己体验体验。
不是我要抬出一个数量级的概念,而是这就是现实呀。不是我吓唬人,现实就是fsd靠着数量级的差距远远领先其他同行呀。是不是我理解力缺陷不缺陷的我不跟你掰扯,你先睁开眼看看世界行不行呀?
“可能马斯克马上就要碰到这些问题了,因为他最多复用到了15次”,哦,知道了。还是没啥信息量呢。话说你咋不在人家复用5次的时候说嘛,这样现在就可以被打脸了然后case close了。
呵呵,论坛里面写几篇帖子你就敢评价我了呀。你看我对你最多也就是推测下你可能是干什么的而已。喷民粹小将有什么问题?除了极端民粹时代,任何时代都可以喷。你总不能是喜欢极端民粹时代吧?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个例子是低成本一次性,那跟复用完全不是一回事情。某种程度上是复古。你这种横跳想说明什么呢?
: 我那简单的问题前提是,这几个信源通常假设是各自独立的,事实上差异化越大越好。到高层可以抽象为高级语义信息,如果你要细化,可以给不同的信源给与不同的置信度。
: AI现在靠蛮拼算力,这个事情我好几年前就说了,但是这不改变信息融合这个事情的本质。你耍个大花枪,最后一个钢镚还是一个钢镚。3选2和5选3是用来理解多通道融合概念的一个例子,你抬出一个数量级的概念来吓唬人似乎还觉得压人一头了,其实表现了你理解力的缺陷。
: ...................
--
FROM 114.222.220.*
问题是复用还没讨论完呢,一件件讨论不行吗?你是游击队长?
AI项目调参不就是试凑呗,当初有点自尊的人都会不屑于玩什么神经网络,就连马斯克最近也在讽刺AI其实就是统计。说起来模式识别,分类器啊这些的根都是几十年的老东西了,就是海量数据拼算力有什么好说的。你在说同质同构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我说的是尽量独立信源的结论可靠性,就跟灾备要尽量分散开是一个概率道理,跟你还真是鸡同鸭讲。他们可能就是怕费力怕麻烦或者怕花钱,或者因为那样的盈利不在他们那里,说出的理由真是有点太敷衍了,可能也就你这样的人相信吧。
你抬出的数量级概念没错,但是有同样的问题,不搭茬。驴马嘴唇而已。
“说你咋不在人家复用5次的时候说嘛,这样现在就可以被打脸了然后case close了” 5次的时候没人讨论这事情啊,5次是时候主要是机械冲击和热冲击的关过了,然后利用现有发动机的寿命裕量就可以了,说穿了,这个阶段的复用就是别摔坏了,别(冷/热)激坏了,然后回来挑选整修下就行。国内基本上也还大致在这个阶段。20次可能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我现在还这么说。比你只会玩虚的说空话强多了吧?
你喷民粹小将,这种标签其实未必准确,你既然觉得这么做合理,那就体会下被人贴标签的感觉,这也算公平吧。
【 在 lvsoft 的大作中提到: 】
: 复用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产业规模,不是为了复用而复用。
: 那你说每次发射都要消耗燃料呢,这些燃料也都是要提炼合成运输过来的。
: 是不是燃料也要复用下呢,否则就不算是完全复用,只能是复古咯?
: ...................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4.*
FROM 221.216.144.*
我就说一句话,你用整个西方这个概念来描述一些具体行为,是不是太武断了?
听起来就跟河南人都是偷井盖的一样。
我是喜欢就事论事,先把事情说说清楚的。你这种说了几句就自我宣布胜利的精神胜利大法,也是典型话术套路之一呢。你要觉得你赢了那你开心就好,反正我是挺莫名的。
现有的多数火箭没有可复用的,我前面早就说过讨论这个事情之前先把首次复用实现了再说吧。这个才是我最初的观点,没有回避哟。
不泄密又想具体的讨论,那你到底是想玩什么样的高难度姿势嘛。
我当然是自以为我全部都知道了呀,每个人都是这样,包括你也一样。所以我们才需要上论坛来讨论交锋嘛。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西方技术人员的套路你不清楚吗?他们展望未来都是雄心勃勃,告诉你的数据都是成就,告诉你的不足都是无法否认的,不告诉你的都是现在做得不太好的,甚至还没想好以后怎么做的。"--这是我的原话,重点在后边两句,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 东方式的话术套路我还没总结好,不过你的话术套路倒是知道一点。喜欢装,能吓唬一个吓唬一个,吓唬不了了就玩虚无继续装。
: “你想谈的不是复用技术的关键,而是火箭燃烧室工况下能满足多次点火并且长寿命材料的关键。”至少对于现有的多数火箭,包括马斯克的空叉,也是用燃烧室的吧?你关心的是你可以游击逃避的领域吗?
: ...................
--
FROM 114.222.220.*
我对复用的观点早就说了呀:
先把首次复用搞出来再说吧。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是复用还没讨论完呢,一件件讨论不行吗?你是游击队长?
--
FROM 114.22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