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读《白鹿原》
你是怎么做到看似说了一堆其实什么也没说的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惊!图图竟然看过《百年孤独》?!
: 没错,《百年孤独》也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但马尔克斯之所以会成为对文学史影响重大的人,他就不可能不考虑文学界已经普遍意识到的问题,自然也要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使用了一个小小的嵌套结构,非常巧妙…这个小结构其实不是为了增加魔幻效果,它承担了叙事功能的…不过说来话长,不展开了…
: 文艺作品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多了。比如,近现代越来越多的作品不用第三人称全职叙事,越来越多的作品用单一视角限知叙事…贵国不也是很多“我XX”小说吗?
: ...................
--
FROM 111.167.211.*
其实如果你看一下巴黎评论对文豪们的采访
基本上十个里面有九个会直接表达对所谓的文学理论的不屑
剩下一个是直接骂的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
: 时间才是最公道的标准~
: 哈哈~
: ...................
--
FROM 60.191.76.*
倒也不是天赋高不高的问题
本青没啥天赋
也很讨厌文学理论家批评家
东西好吃不好吃
自己吃了就得了
搞这么多评价体系真是闲的蛋疼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些人就是天赋高哇,逼得文艺理论不得不做出更改!(模模糊糊记得,就像你曾说过的,终究还是先有作品,后有理论)
: 举个例子,在苏轼之前,文是文、赋是赋,有严格的标准。苏轼说,我不服,我就要用“文”的方式写赋,前后赤壁赋出来后,大家惊叹,赋还能这样写?!还能写的这么好?!行吧,给你这文体单独取个名字——文赋。有人说这写法不对吗?不会。苏苏大人就是写的好哇~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Pro Max」
--
FROM 60.191.76.*
小师妹恕我直言,别再看文学理论了,整点儿有意义的事情做吧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些人就是天赋高哇,逼得文艺理论不得不做出更改!(模模糊糊记得,就像你曾说过的,终究还是先有作品,后有理论)
: 举个例子,在苏轼之前,文是文、赋是赋,有严格的标准。苏轼说,我不服,我就要用“文”的方式写赋,前后赤壁赋出来后,大家惊叹,赋还能这样写?!还能写的这么好?!行吧,给你这文体单独取个名字——文赋。有人说这写法不对吗?不会。苏苏大人就是写的好哇~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Pro Max」
--
FROM 111.167.211.*
而作为文学“顶峰上的顶峰”的《百年孤独》,这也配?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白鹿原》第十九章结尾有这样一段描写:“孝文提着礼物来谢恩的举动证明了这样一点,小娥至死也不曾给孝文泄漏过,导致孝文一系列灾难的戏台下到砖瓦窑的风流,正是他的一个计谋或者说圈套;庆幸的是凶手为自己清除了心头隐患,再不用担心小娥向孝文漏底儿的危险了,他将安然无虞地与孝文保持一种友好的叔侄关系。”
: 按照《白鹿原》的设定,鹿子霖的密谋(秘密谋害孝文,最后也确实成功了)只有他和小娥知道,现在小娥已死,知道这个秘密的将只有鹿子霖一人。那么,问题来了,不在现场的本书的讲述者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不仅仅是这一处,《白鹿原》中很多情节,都存在这个问题。在陈忠实笔下,这个问题似乎根本无关紧要,它就称不上个问题。如果我们读过文艺理论就知道,这个问题从19世界末就已在世界文坛引起广泛关注。这个问题可以被描述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缺点——叙述者对作品人物、命运、事件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它大大损害了作品的真实性、给人的真实感。
: 这既然是个文艺作品广泛存在的问题,那么就不只有《白鹿原》需要面对它,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需要面对,不只是纯文学,包括通俗文学。我们看《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对这个问题的处理都是极好的,而作为文学“顶峰上的顶峰”的《百年孤独》,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可以说前无古人、绝妙至极(本青还见过不少别的处理方式)。
: ...................
--
FROM 117.136.38.*
例如想想今晚吃啥?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文艺理论是去年的事了…
: 本青已经决定再不看书了!
: 你说说啥有意义?
: ...................
--
FROM 111.167.211.*
想想今晚吃啥、约啥,看啥
想完了,再想明天的
【 在 qtpr 的大作中提到: 】
: 例如想想今晚吃啥?
:
--
FROM 111.205.43.*
嗯 上帝视角会产生bug 优秀作家会做意识辐射来模糊读者和上帝。
【 在 Talker2020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白鹿原》第十九章结尾有这样一段描写:“孝文提着礼物来谢恩的举动证明了这样一点,小娥至死也不曾给孝文泄漏过,导致孝文一系列灾难的戏台下到砖瓦窑的风流,正是他的一个计谋或者说圈套;庆幸的是凶手为自己清除了心头隐患,再不用担心小娥向孝文漏底儿的危险了,他将安然无虞地与孝文保持一种友好的叔侄关系。”
:
: 按照《白鹿原》的设定,鹿子霖的密谋(秘密谋害孝文,最后也确实成功了)只有他和小娥知道,现在小娥已死,知道这个秘密的将只有鹿子霖一人。那么,问题来了,不在现场的本书的讲述者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不仅仅是这一处,《白鹿原》中很多情节,都存在这个问题。在陈忠实笔下,这个问题似乎根本无关紧要,它就称不上个问题。如果我们读过文艺理论就知道,这个问题从19世界末就已在世界文坛引起广泛关注。这个问题可以被描述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缺点——叙述者对作品人物、命运、事件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它大大损害了作品的真实性、给人的真实感。
:
--
FROM 223.104.111.*
只是你不想而已
只要你想,那就必须可以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青就是这样的废废!
: 哭了!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Pro Max」
--
FROM 223.104.41.*
王小波的三部曲确实不错
【 在 unichar (苏老大-雾彻响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白鹿原》看过,具体章节忘了
: 还有莫言的《丰乳肥臀》,余华的《活着》
: 这些作品初读时被深深吸引和折服
: 但后来就觉得有点雷同,雷同的地方是“卖惨”
--
FROM 136.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