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说的人其实指的不是什么具体的人物,而是说人的sixiang。一个处在社会中的人,其思想必然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一旦他所坚持的理念崩溃,比如,我立志要做一个善人,结果因为做善人太累,或者说遭受了某种daji,导致他开始怀疑自己后,他就会陷入到巨大的矛盾中,这种陷入矛盾的过程就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往常的仁义体制bengkui后,思想家纷纷提出解救之道,想要找到一个长久的zhi国方法,却发现无论是偏左还是偏右都只能维持片刻的安定,所以“难容处”才问道我如果不聪明,人们就说我愚昧无知,我如果太聪明,人们就说我自作聪明,如果残酷不仁就难免要伤害好人,如果广施人恩就难免要伤害自己,不讲信义会影响他人,太讲信义又会影响自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像聪明、仁爱、信义都是世间所标榜的价值,成为世人眼中的好人就会感觉到劳苦,而如果不成为这种人就难免要遭受口舌之灾,那应该怎么办才好?
老子是这么说的:假如一个人能够随茶随饭,用来保养自己的身体,能够搁置思虑,用来修养自己的精神,能够知晓自身,从而去试着理解他人,就已经杜绝了大多数的灾患,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不同的灾祸接踵而至,那就是天命使然,而不是你自身的问题,所以你白天担心做的不够好,没有得到更多的外物,到了夜晚又会自相矛盾,担心再这样就会失去真实的自我。
人类大脑厌恶复杂的逻辑,喜欢直接用名称和概念来定义事物的本质,习惯为一件事物贴上标签,来代替思考事物本质的过程,这也就是道德经所讲的名。他执着于分辨好与不好,知与不知、善与不善,行与不行,但却不知道一旦陷入这种对立的状态中,就已经与真正的大道相差甚远,越想要得到反而失去的越多,探究的越深而却愈加痛苦。比如说老子让“难容处”去掉善的概念,他就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要让我做一个不善的人,他理解不了善与恶,好与坏有与无之间的那个状态,也就是人们最自然的状态。
【 在 Xmaxs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听到庚桑楚的讲述后,“难容处”问道,那我们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如果没有了道德体系,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庚桑楚说:保全你的身形,护养你的生命,不要让你的思虑总是被这些外物所牵累。
: 听起来就像是一番套话,因此“难容处”感叹的说道,盲人的眼睛和普通人的眼睛在外形上我看不出什么区别,然而盲人的眼睛却看不见东西,失聪者的耳朵和普通人的耳朵在外形上我看不出什么区别,然而失聪者的耳朵却听不见声音。所以在我听来,老师说的这些话,我也仅限于是听到而已,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 庚桑楚说自己没有能力为他解答,于是就让“难容处”去拜访老子,那像“难容处”这样的人,或者说一个秩序崩溃的天下,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呢?“难容处”跋涉了7天,终于来到了老子的住所,两人刚一见面,老子就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他说你的身后怎么会有这么多人?“难容处”吓了一跳,赶忙回头一看却并没有发现什么人影。
: ...................
--
FROM 49.6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