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孩子喜欢跟妈妈无理搅
只能说一般,达到基本要求
【 在 huaerkai 的大作中提到: 】
: 方向还好吧,关键得写好看了~ ...
--
FROM 117.89.7.*
正常是逆时针写吧,主要还是写不好,最后硬闭环
【 在 kksm 的大作中提到: 】
: 顺时针怎么? ...
--
FROM 117.89.7.*
这东西有什么正常不正常,
写右括号是顺时针画曲线,写0当然也可以
【 在 maywell 的大作中提到: 】
: 正常是逆时针写吧,主要还是写不好,最后硬闭环
--
FROM 114.250.178.*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觉得你的“同时随口就多说了一句‘数学作业也只能是做练习,不像语文需要练习写’”挺多余的,孩子听着可能觉得你也是有点搅,所以她争辩,可能平时你这样的随口多说一句还挺多的,养成了孩子的战斗精神。
恰好我孩子也是一年级,数学老师还真挺重视数字的书写练习,在学校也会练习,用田格本练习,所以你孩子说的是对的,她后面说的那句你应该夸她。
主帖里说下雨天升旗的事情,你也没必要生气,她第一次说的时候你回一句你这么喜欢看升旗啊就完了,你看她后面自己也知道下雨了没法出去升旗。
【 在 maywell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嗯,这样够简单,只是每天没完没了很招人烦,就刚才她问我数学作业(老师布置在群里),我说老师今天布置的是多练习加减法,你去做口算题或者练习题吧,同时随口就多说了一句“数学作业也只能是做练习,不像语文需要练习写字”,她立马又激起了战斗精神,说“我就觉得数字也需要练习,我的数字写得也不好看,有的大有的小,我就去练写数字去,为什么不能练呢……”
--
修改:xingyueputi FROM 117.129.26.*
FROM 117.129.26.*
嗯嗯,大致上都对,只是随口多一句的习惯源于她是个话痨,嘴巴能除了睡觉不带闭的,不唠两句好像显得夹生冷淡了她,您不说我都没注意到自己已经成了习惯~
我们这边有的学校对数字要求也很高,一开始都要在各个位置点上点再写,她们学校老师不看重,会写就行。我对她要求不高,一般水平就行,因为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其他不足更明显,对比之下写字不算事儿了。
【 在 xingyueputi 的大作中提到: 】
: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觉得你的“同时随口就多说了一句‘数学作业也只能是做练习,不像语文需要练习写’”挺多余的,孩子听着可能觉得...
--
FROM 117.89.7.*
呃,我的理解可能不对。但是会不会是她看不起你的智商?所以你做的任何判断,她就第一反应质疑。
--
FROM 60.247.122.*
肯定不是,她对学球的教练也是这样,就是没有畏惧感,教练是个温柔的男孩,一般只会让她闭嘴。
【 在 FMR 的大作中提到: 】
: 呃,我的理解可能不对。但是会不会是她看不起你的智商?所以你做的任何判断,她就第一反应质疑。 ...
--
FROM 117.89.7.*
您好!能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并不多,先赞一个!
我先多啰嗦一句再来回答您的问题。
有时我会去学校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访谈,我发现各个学校都有个共性:有心理危机的孩子大多是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情感支持的孩子,所以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蛮大的。
再来回复您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学会共情别人”,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最好的学习是模仿。
心理学家哈洛做过一个恒河猴的实验,把刚生下来的雌性小猴带离妈妈和猴群,用假猴子绑上奶瓶来人工养育,等这些猴子成年后再把他们放回猴群,然后观察他们的行为:
从录像可以看到,这些猴子贴着墙走,从不接近其他猴子。她们都恐惧异性,甚至有时候会主动攻击猴群的公猴,但哈洛用特殊手段使20只由人造猴养大的恒河猴生下了自己的幼崽。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7只母猴对自己的幼崽不闻不问,有8只母猴会虐打自己的幼崽,有4只母猴甚至杀害了幼猴,仅有一只母猴选择哺育后代。
所以同性的爱、异性的爱、亲子的爱,这些小猴子都不会。因为她们从小就没有被同类示范过,换句话说,她们从来没有被爱过、没有模仿的对象,所以她们不会。
如果您希望孩子掌握共情的技能,那么可能需要您在潜移默化间示范给她,比如那天下雨不能升旗的时候,您就可以以共情的方式回应她,她在生活中经常能被共情到,她自己的感受就得到了认可,她也会去认可、共情别人的感受。
再回到我前面啰嗦的那句话,在学校做访谈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会特别心疼孩子,他们有不好的感受,但是他们不会共情自己,要么否认、隐藏这些感受,要么压抑这些感受,要么以有这样的感受为耻,这些也会间接产生其他问题:成瘾、厌学、霸凌、被霸凌......
您提到“不能只顾及自己的情绪以及愿望是否满足”,我似乎感到在这部分您有一些担心,是否担心孩子会变得自私或者什么?
您提到希望孩子“接受事与愿违”,我在这几个字的背后看到了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我猜,妈妈一定是想只有具备接受事与愿违的能力以后走入社会才能少受挫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对事与愿违的接受一定要有个前提,就是内在的稳定感、安全感、价值感是足的。所以她才能生发出:“哦,没关系,这件事不成功,我还可以.....,我还是好的”。否则她内心世界的体验就是:“我完蛋了,我什么都不是了...",所以有些孩子遇到挫折就会采用极端的应对方式甚至是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先回复您这么多,有什么问题咱们接着讨论,很开心与您以这样的方式互动。
【 在 maywell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好,非常感谢您专业、详细、耐心地解答!我反复认真看了好几遍您的分析,放学后也跟孩子聊了一下,确实如您所说。
: 我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除了学习和生活起居中把她当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去引导、关爱,日常沟通和相处中并没有注意代入孩子视角,更像是好朋友、领导/员工,根据不同场景切换,偏向于成年人的相处和思考模式。
: 对于孩子,我希望她能学会接受“事与愿违”,与她的想法或者预期不一致时,能够直接表达出来寻求安抚,而不是靠另一种胜利来弥补她的“损失”。希望她能学会共情别人,保持敬爱之心,不能只顾及自己的情绪以及愿望是否满足。对此,您能否再给点建议?
: ...................
--
FROM 221.216.147.*
非常感谢您再次耐心的回复!
1、关于共情,我一直以为我做得很到位。在遇到各类事情或者面对不同人时,引导她共情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所遇所见所闻,但恰恰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去共情她,可能源于我本身性格直爽,有什么需求直接表达,忽略了她凡事喜欢委婉表达的特性,没有去洞悉她的内心世界,小孩子表达物质需求时透露的小心思大人一猜就透,而这种情感上的需求表达更隐晦,被我忽略了。
2、希望她不能只顾及自己的情绪以及愿望是否满足,是有一丝担心未来表现出自私,只想着自己的需求有没有被满足,忽略了自己给别人带来了什么,能提供什么。
3、“接受事与愿违”本意是想表示事态没有按照预期发展时坦然面对,永远期待下一次,少一些负面情绪,生命与健康、爱与和平才是最重要的。再一想,好像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要求有点高。
再次感谢!
【 在 Carrie947372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好!能跟孩子做朋友的父母并不多,先赞一个!
我先多啰嗦一句再来回答您的问题。
有时我会去学校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访谈,...
--
FROM 117.89.7.*
大人先学会共情自己,尊重自己的感情和需求,孩子才能学会的
【 在 maywell 的大作中提到: 】
: 非常感谢您再次耐心的回复!
: 1、关于共情,我一直以为我做得很到位。在遇到各类事情或者面对不同人时,引导她共情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所遇所见所闻,但恰恰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去共情她,可能源于我本身性格直爽,有什么需求直接表达,忽略了她凡事喜欢委婉表达的特性,没有去洞悉她的内心世界,小孩子表达物
: ..................
--
FROM 125.3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