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小奥是不是直接上方程
这题是这样的
1。首先是父女,所以不可能是80+11岁
2。更有可能60-30附近
3。父亲年龄的三分之一(小孩题不讲小数的)
所以拍脑袋,父亲年龄 57,60,63
4。 直接说63,28是父女年龄,信不信?
不信验算嘛
5。说错了也不要紧,只有三个可能性
不信验算嘛
【 在 Ivye 的大作中提到: 】
: 哦 我们一般是娃先瞪眼做出来 问一下思路 再给讲讲方程这些普适的方法&nbs ...
--
FROM 92.92.126.*
题目的问题太宏大,没法说那么大的叙事
只说这题,最具体的说
没必要
这是语文题,读完题答案已经出来了
【 在 wjx052333 的大作中提到: 】
: 来嘛,看看这道题是小奥还是浅奥 ...
--
FROM 92.92.126.*
你这种方法太复杂了,有更简单的方法。因为年龄差固定,所以,现在的女儿+当年的父亲=当年的女儿+现在的父亲。所以3倍的女儿年龄=4/3父亲年龄,所以, 女儿:父亲=4:9,女儿28,父亲63。我没用方程,但看起来又有点像方程。不过我会有什么用呢?娃不会:(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题是这样的
: 1。首先是父女,所以不可能是80+11岁
:
: ...................
--
FROM 114.245.193.*
晕,更快了
所以3倍的女儿年龄=4/3父亲年龄
父亲年龄是9的倍数
这是父女不是爷孙,不是夫妻
所以63,28不用带验算的
【 在 Happymilk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种方法太复杂了,有更简单的方法。因为年龄差固定,所以,现在的女儿+当年的父亲=当年的女儿+现在的父亲。所以3倍的女儿 ...
--
FROM 92.92.126.*
但是家长要关注的是孩子练这个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主要是自己琢磨出来怎么解题,或者至少举一反三,我觉得能长长脑子。
如果是模仿老师教的方法来做,似乎孩子没什么收获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考的不是“会算这道题”呀
:
:
: 其实这是考核内存长度
: 不用方程做出来的,天生内存条强一些
--
FROM 64.124.160.*
就题论题,“不难看出”:父女年龄是可以约分成一个很小的比例,对于91这个数要足够敏感,它是个合数,只有一对质因数13*7=91。所以父女年龄比之和要么是13,要么是7。由于父亲的年龄可以被3整除,这个整除性质保持不变,所以父女年龄比要么是9:4,要么是6:1。6:1不太符合常态,直接舍去。
【 在 wjx052333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像传不了图片,题目是这样:
: 父亲和女儿的年龄之和是91,当父亲的年龄是女儿现在年龄的2倍的时候,女儿的年龄是父亲现在年龄的1/3,求女儿现在的年龄.
: 版上有人用线段算出来,我看都不想看一眼。
--
FROM 114.254.174.*
这个。。。就是那种
老师拿笔写黑板,最后一个句号还没点下去
学生已经算完了
【 在 ld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题论题,“不难看出”:父女年龄是可以约分成一个很小的比例,对于91这个数要足够敏感,它是个合数,只有一对质因数13*7 ...
--
FROM 62.34.110.*
以前ms小奥特意不用方程,这两年好像好些了。你这个题,gs三上讲的时候是画线段图,三年级暑假就讲方程来解了。
【 在 wjx052333 的大作中提到: 】
: 昨天看三年级的一个题,第一眼看上去,懵的,除了列方程式,没啥思路。
:
: 老师讲的思路,感觉都是一些技巧。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218.108.210.*
我比较反感的就是学奥数采用这种培训机制。其实数学的乐趣就在于思考和探索的过程。现在就好功利,直接就把通用套路灌给孩子,能有效解题,满足虚荣心,但舍弃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学期来当然无趣了。解题解出来的成就感虚一些。
【 在 sialons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也就是学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套路,方法又不是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223.104.42.*
三年级学乘法了吗?学了乘法其实就是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质上考的就是加减乘除,只不过隐含条件是年龄差不变,如果题目直接点出来,这题不就好解了吗,不管是用所谓的奥数套路解题还是方程,回归本质就是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仔细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 在 wjx052333 的大作中提到: 】
: 昨天看三年级的一个题,第一眼看上去,懵的,除了列方程式,没啥思路。老师讲的思路,感觉都是一些技巧。 ...
--
FROM 223.1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