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提前学数学
对“不必为生存压力读书”这句存疑啊,来自爸爸妈妈的压力也是生死存亡问题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所以不必为生存压力读书
: 这是优点的同时也是劣势
: 只能说特点
: 无好无坏
--
FROM 67.160.28.*
只说我自己,我会撤走这种压力的
【 在 jellyfish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不必为生存压力读书”这句存疑啊,来自爸爸妈妈的压力也是生死存亡问题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62.34.110.*
是的,比较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先探索尝试,试错,总结,找到正确的路。直接教套路,看起来很快会解题了,其实是放弃了对孩子的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遇上新题型就懵逼了。
【 在 Ivy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就看个人选择了相比刷很多题5分钟内用套路解决一道题我更倾向于给娃一道没见过的题他能想半小时告诉我都试过啥
: 论坛助手,iPhone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120.245.102.*
既然看选择 也很难说优劣 看情况看需求吧 如果明天要考试了我也会让娃刷套路 就是因为选拔性考试遥遥无期的 才能任性试错哈
【 在 SpringZ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比较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先探索尝试,试错,总结,找到正确的路。直接教套路,看起来很快会解题了,其实是放弃
:......
论坛助手,iPhone
--
FROM 142.184.180.*
抄近路,拉长时间尺度就是走冤枉路
这就是凯申败的原因
【 在 SpringZ 的大作中提到: 】
是的,比较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先探索尝试,试错,总结,找到正确的路。直接教套路,看起来很快会解题了,其实是放弃了对孩子的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遇上新题型就懵逼了。
【 在 Ivy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就看个人选择了相比刷很多题5分钟内用套路解决一道题我更倾向于给娃一道没见过的题他能想半小时告诉我都试过啥
: 论坛助手,iPhone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114.94.55.*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说我自己,我会撤走这种压力的
--
FROM 67.160.28.*
关于“他认为学数学有一个时间标准”
—————他们的“时间标准”试图按“教学效率”来制定,其不管个体之间的差异,快刀斩乱麻一刀切。于是我指出:15岁普娃学1+1=2 的效率之所以高,是因为他们在十多年的生活中对数字和数量已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如果让其孤身一人与世隔绝地呆到15岁会如何?)。然而,一些人家的娃,例如我家的,在三岁前已经在大人的提示下有了学1+1=2的充要基础条件,因此三岁时起步学1+1=2的效率也足够高了。因此,这个时间标准似乎应该这么表述: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孩子一般应从15岁开始学数学,如果在家长的引导下有的孩子在3岁之前对数字和数量已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从3岁开始学简单的整数加减法。禁止幼儿园和机构教幼儿学数学。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阅读理解再加强一下?
: 重点不是1180还是2000
: (虽然你至今给不出来出处和算法,anyway就1180好了)
: ...................
--
FROM 111.197.233.*
倒也不需要任性试错,毕竟不见得每次都找到正确的路,预习不用要求自己全掌握,疑问可以课上让老师解惑。只是说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学会更有收获。我遇到过很好的老师是课间的时候把题抄在黑板上,课前也先让学生自己想一会儿,再开始讲。学生得以带着思考和疑问去听课,会更专注,知识也吸收得更好,还有不懂或者想再深钻的就私下问问老师。课下再通过适量做作业或者小测验温习下,基本可以学得轻松。自己通过自主思考和总结最终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记得非常牢固,但是应灌或刷题得到的技巧就需要更多的重复练习。不过这套流程其实对师资有要求的,老师必须对知识点掌握得非常扎实能真正的解惑才行。
【 在 Ivye 的大作中提到: 】
: 既然看选择也很难说优劣看情况看需求吧如果明天要考试了我也会让娃刷套路就是因为选拔性考试遥遥无期的才能任性试错哈
: 论坛助手,iPhone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120.245.102.*
校内教育够用。
我们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
我觉得够,你觉得不够,仅此而已.
【 在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阅读理解再加强一下?
: 重点不是1180还是2000
: (虽然你至今给不出来出处和算法,anyway就1180好了)
: ...................
--
FROM 124.64.80.*
你看这位修自行车的楼主虽然不认同,但是基本明白了我的观点。
但那位在加拿大的北大文科生居然不明白,这是我非常困惑的点。
【 在 Yanght56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他认为学数学有一个时间标准”
: —————他们的“时间标准”试图按“教学效率”来制定,其不管个体之间的差异,快刀斩乱麻一刀切。于是我指出:15岁普娃学1+1=2 的效率之所以高,是因为他们在十多年的生活中对数字和数量已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如果让其孤身一人与世隔绝地呆到15岁会如何?)。然而,一些人
: 业耐蓿缥壹业模谌昵耙丫诖笕说奶崾鞠掠辛搜1+1=2的充要基础条件,因此三岁时起步学1+1=2的效率也足够高了。因此,这个时间标准似乎应该这么表述:为了保证教学效率,孩子一般应从15岁开始学数学,如果在家长的引导下有的孩子在3岁之前对数字和数量已有必要的感性
: ...................
--
FROM 124.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