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是三下,最近《燕子》一课的阅读理解某一道题,跟他讨论得简直像在抬扛。
最后总结,他就是语感太差了,理解不了。
想给娃系统的补一补,和他每天讨论讨论培养语感。
所以请大家推荐提升阅读理解的书籍,希望是围绕教材的,相对权威一些的。
一是想着娃水平太差,从教材的阅读理解起步。
二是阅读理解的答案本身就有一定主观性,五花八门,家长自己阅读理解也不行,辨别不了,围绕教材开展的问题答案起码相对统一。
我去书店找过一些阅读理解的书,有些题的答案我接受不了,或者不明白这么答的点。
比如三下课文《燕子》第一段“……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问为什么用“凑”字比用“组”字好,我就只能笼统的说这个字显得生动一些。
答案是“凑字使燕子的整体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
我大为疑惑,“凑”字也没有流露出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吧,是明明白白的写在后面的“可爱的”表现出来的吧。
所以吃不准这种答案,也没法给娃讲解。
家里有老师推荐的《倍速学习法》,这种类似《教材全解》的书籍,但讲阅读理解的内容不太多。
附我跟娃抬扛的全过程:
三下《燕子》课文有一段“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问“沾”字可以换成“碰”字么?为什么?
娃答:可以。
我哭笑不得,说这个题目出的也许不那么严谨,但本意是想考你,为什么“沾”字比“碰”字好。
比如那个著名的“推敲”的典故,就是这样,用这个字也可以,但是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更好。
娃回答可是怎么不能换了啊?
第一回合,卒。
第二回合
“你看课文里说小燕子,为啥不能换为‘大燕子’呢?”
“因为燕子本来就很小啊。”
“可是大小是相对的,对于虫子来说燕子就是很大的呢。但我们一般都说小燕子,因为一说‘小燕子’就会感觉……”
“就会感觉很可爱。”
“对,所以用的字不一样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这里用沾,一沾就走,是不是很快,很轻?用碰,是不是就感觉是重重的撞过去?”
“可是也有轻轻的碰啊。”
第二回合,卒。
第三回合
“课文里还有一句,‘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据说很久以前课本里是‘几条细线’。”
“为什么改?”
“可能是觉得‘痕’字对于小朋友太难了吧。现在还是用回了原作者写的‘痕’字,这个‘痕’就比‘条’好吧。”
“哪里好了?”
“因为表现那个线细啊,一般我们说‘条’的东西,是不是会粗一点,比如一条鞭子,不那么细。”
“也有细细的鞭子啊。”
“再细的鞭子也比线粗啊,所以我们很少会用‘条’字说线的,比如我们缝衣服是拿一‘什么’线?”
“一根线吧,那用‘根’就好了。”
“但是用‘痕’字就更好了,像痕迹一样的线,不仅仅说明是远远的看过去显得很细,而且太远就看起来隐隐约约的,看不清楚,就像痕迹一样。”
“可是近看就很清楚了,嗯,远远的看就看不太清楚了。”
第三回合,win!
第四回合
“这道题‘沾’比‘碰’好,就是在这里,轻轻的一沾就走,很轻很快。”
“碰也可以很轻啊。”
第四回合,卒。
所以,娃不是在抬扛,他能同意“痕”比“条”好,但体会不到“沾”和“碰”的区别。
这个语感真的是无语了。
--
FROM 59.3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