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短板长板选择的问题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
比如我自己,更擅长更敏感更被公认的职业能力是A,但是我并不喜欢做A方面的事情,有选择的时候就麻利地转岗到了自己更喜欢的B,虽然B不算短板,但B的职业能力确实并不那么突出。不过我并不觉得不在A方面继续发展是件可惜的事,因为确实不喜欢那种生活状态,哪怕可能能取得更好的职业成就。
而之所以关于孩子短板长板的问题更令我们关注和困扰,我觉得原因在于我们把孩子工具化了,没有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所谓工具化,就是潜意识把孩子看做一个实现自己认为“正确”的理想梦想的工具,于是自然认为要“物尽其用”,要让工具的长处(天赋)发挥到最大,才不可惜。而如果从孩子的发展视角来看,也许更重要的不是效能最大化,而是孩子自己更加满意和幸福。我觉得这也是天赋“后天论”观点的优势,强调天赋是可以在后天发展和培养的,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主动权,不用太执着于一定要在“天生”的优势上去搞出个什么名堂,或者不能涉足某个领域。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家老大也面临取长还是补短的问题。她的身体协调性、肌肉核心力量都非常好,所以从小体育就有优势,比如10岁仰卧起坐不专门练的情况下一分钟68个。可我们一直没让她往这个方向发展,虽然假期也会集训游泳、舞蹈,但都是为了锻炼身体的目的。有时也会觉得不搞体育特长有点可惜,不过我们觉得她体育天赋但还没到老天爷追着赏饭吃的程度,也不想去搞二级运动员、体育健将这些特长,觉得这个能力能让她以后在身体锻炼和体育活动中不吃亏就够了。而她的音乐本来是短板,但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这方面,用老师的话说终于逆改基因,不过同样没到可以称作是“特长”的地步。看起来也是很不“经济”的事情,但想想从小时候唱歌严重跑调变成到了唱歌音准好,会两种以上乐器,多了好几种愉悦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另外音乐的补短也给她带来了很多当初意想不到的“收益”,比如说帮助她听力灵敏,外语学习的发音学得更更标准更轻松,比如说唱歌音准好帮助她在同伴交往和学校音乐课上获得了更多自信等等,这些在成长中也是很重要的。
【 在 quicksand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以前听过一个讲座,说的就是如何处理长板和短板的关系,到底是扬长还是补短。
: 按那个老师的观点,需要看长板长到什么程度,短板短到什么结果。
: 如果长板足够长,能否Cover短板的不利影响,达成自己目标,那就坚定地去发展长板。
: ...................
--
修改:candysnow FROM 183.173.95.*
FROM 183.1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