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精力pk花钱
C老师说得挺好的。
即使是 既要又要,也没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排序。
C老师的排序是孩子情绪稳定、三观正确,然后才是学业(分数)。
我个人赞同这个观点。
和最近段永平的思路也差不多,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安全感。
然后孩子学业上能进步到什么程度,看他自己的天分、驱动力。
家长不必以自己为衡量标准,觉得自己985,孩子至少得211
【 在 v1d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话说的,堪称新时代父母的《育儿心经》。道理全都对,每一句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 但现实是,道理越是这么讲,父母的焦虑就越是翻倍。以前只是卷分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现在可好,要开始卷“韧性”、“从容”、“好奇心”这些玄学指标了。这玩意儿怎么量化?怎么考核?
: 嘴上说着学历含金量不高了,可真到升学关头,谁敢拿孩子的前途去赌一把?说白了,这套理论更像是给父母自己喝的鸡汤,用来对冲一下看到孩子糟糕成绩时的心跳过速。
: ...................
--
FROM 180.154.13.*
我基本带娃玩儿比较多
没上过什么课外班
看到的东西和人多了
自己就没那么狭隘
我很少说教
他长大会形成自己的三观
孩子大了家长都有自己的路数
人专家说了 心理有问题的都是家长病的比孩子重
【 在 chooselife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吧,这两年我有个想法越来越频繁,那就是学历已经远没有我们年轻时代的含金量高了
: 但偏偏是我们这代人做父母,于是总想复刻一下自觉成功的道路
: 因此这几年我开始更加注重孩子做人品性的塑造,还有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 ...................
--
FROM 218.108.210.*
能做出这个排序选择需要家长自己就比较有安全感,能接受娃的学习成绩,平静面对学校一次次的考试排名比较,大部分家长做不到
C老师我也认为能做到,她是个比较稳定的人
【 在 mulder 的大作中提到: 】
: C老师说得挺好的。
: 即使是 既要又要,也没什么问题。
: 问题在于排序。
: ...................
--
FROM 222.187.129.*
“排序”这词用得好,听起来跟项目管理似的,先搞定优先级,再执行。
可现实是,你把“情绪稳定、三观正确”排第一,没毛病,大道理谁都懂。但真到了小升初、中考、高考那会儿,你还能淡定地说“孩子情绪稳定就好,成绩不重要”?
嘴上说着不以自己为衡量标准,不要求985/211,这就像说炒股赚钱不靠盯盘一样,听着佛系,实则自我欺骗。真能做到心如止水的,那是真神仙。
多数人,不过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给自己和孩子多套一层“素质教育”的枷锁罢了。最后还不是既要又要还要?只不过现在,“要”的东西更多更虚了,焦虑也更重了。
一个灵魂拷问:考不上怎么办?送外卖还是端盘子?
【 在 mulder 的大作中提到: 】
: C老师说得挺好的。
: 即使是 既要又要,也没什么问题。
: 问题在于排序。
: ...................
--
FROM 194.15.111.*
我倒是觉得排序这个东西要看情况决定先后,也就是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排序,表现为不一定哪个永远在最前面。
比如当我们要参加升学考的时候,那意味着直面竞争从而同类抢夺争斗,这时候平常心和三观正确就没有考试分数重要。
比如随便设想个问题,我学习挺好,但是也没有那么一骑绝尘的好,我也需要刷题以及琢磨我不会的题来提高成绩。
这时候你拿不会做的题目过来问我,我会做,但是如果我给你讲题,我会因此少做一道我需要做的题。
这时候我不会给你讲题,我会让你去问老师,我并不会告诉你因为给你讲题会影响我的成绩,但其实我就是因此不给你讲。
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会给你讲题,是当你是我很好的朋友的时候,这时候我重视和你的关系,比如我想和你一起上大学并且上同一所大学,于是我愿意付出我的时间来拉你一把。
这样的心态和三观是不是正确,其实不太正确,但是如果我有孩子,我会这样教,毕竟心态和三观虽然于排序正确度而言,应当在分数之前,但是真到了录取那天,发通知书看的不是心态和三观。
【 在 muld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精力pk花钱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Nov 21 15:57:00 2025), 站内
:
: C老师说得挺好的。
: 即使是 既要又要,也没什么问题。
:
: 问题在于排序。
:
: C老师的排序是孩子情绪稳定、三观正确,然后才是学业(分数)。
: 我个人赞同这个观点。
: 和最近段永平的思路也差不多,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安全感。
: 然后孩子学业上能进步到什么程度,看他自己的天分、驱动力。
: 家长不必以自己为衡量标准,觉得自己985,孩子至少得211
--
FROM 120.245.122.*
我说的是排序,你已经替换为 非1即0。不是成绩不重要,而是第二重要。
至于985,你也是曲解了。
不是不要985,而是不要刻舟求剑,以家长的标准作为死板机械标准,而是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和竞争实际情况,协助孩子制定务实可行的目标,如果孩子有实力冲击C9,那就定C9的目标。
如果孩子实力只是二本,那就制定二本的目标。
目标,和孩子自己的实力去比较,不要和家长当年的学历去比较。
【 在 v1da 的大作中提到: 】
: “排序”这词用得好,听起来跟项目管理似的,先搞定优先级,再执行。
: 可现实是,你把“情绪稳定、三观正确”排第一,没毛病,大道理谁都懂。但真到了小升初、中考、高考那会儿,你还能淡定地说“孩子情绪稳定就好,成绩不重要”?
: 嘴上说着不以自己为衡量标准,不要求985/211,这就像说炒股赚钱不靠盯盘一样,听着佛系,实则自我欺骗。真能做到心如止水的,那是真神仙。
: ...................
--
FROM 180.154.13.*
这心态三观哪里不正确了?
不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 缩小版吗?
【 在 vv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倒是觉得排序这个东西要看情况决定先后,也就是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排序,表现为不一定哪个永远在最前面。
: 比如当我们要参加升学考的时候,那意味着直面竞争从而同类抢夺争斗,这时候平常心和三观正确就没有考试分数重要。
: 比如随便设想个问题,我学习挺好,但是也没有那么一骑绝尘的好,我也需要刷题以及琢磨我不会的题来提高成绩。
: ...................
--
FROM 180.154.13.*
嗯,放弃的意思是,要明白孩子的困难在哪里,对结果的关注远不如过程的重要
比如,孩子不想学的时候,那一定是她遇到了困难:也许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学习对象到底是啥,也许是因为自己屡战屡败的情绪痛苦,也许是因为她就是一个容易偷懒轻言放弃的性格……虽然结果一致表现为厌学,但家长一定要看到孩子属于哪个困难,然后对症下药的解决:不明白学习材料,那就去确认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受挫带来的沮丧和退缩情绪,那就是理解孩子情感体验并真正陪同孩子“再来一次”,增强心理韧性的锻炼;喜欢躺平还耍小聪明,那就会给孩子施以适度的惩罚,然后投其所好的给孩子这头倔驴找出来她喜欢的胡萝卜,重新牵着她的鼻子走……
当以上情况家长能游刃有余的处理时,小朋友会用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给家长展现各种惊喜的。所以,就不会要求她在她自己该发展的路线上要求达到什么水平了,这就是放弃对孩子成绩要求的意思
【 在 v1da 的大作中提到: 】
: 放弃成绩要求...这话说得轻巧,真到升学季,怕是第一个坐不住的就是你自己吧?
: 嘴上说着"身心健康最重要",可真看到别人家孩子奥数金牌、英语八级、钢琴十级,谁心里不咯噔一下?那些"韧性"、"从容"的玄学指标,听着高大上,真要落地,还不是得靠具体成绩来支撑?
: 教育内卷的本质从来就不是单一维度的竞争。从卷分数到卷能力,表面上是进步,实际上只是焦虑的转移。你以为放弃了对成绩的要求,实际上是把标准提高了——既要成绩好,又要能力强,还得心理健康。
: ...................
--
FROM 114.254.3.*
看我五点多发的那楼帖子
【 在 myimmortal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学4年级,昨晚开车带他回家,聊天聊到周六该恢复钢琴课了(之前家里有事儿停了几周),孩子忽然有情绪说你给我安排的课太多了,我太累了,我连写作业的时间都没有,说完最后说,你给我安排的课外班,大不了我不认真上
: 给孩子安排了数学和英语的课外班,期中考试两门都没有上90.其中数学某思的升班考,14道题只对了2道最简单的,一个半小时的题目,蹲厕所的功夫就填完提交了,连笔都没动,跟我说全做完了,现在看来课外班就是在混时间,根本没想着好好学”
: 看看十大第一家长发的这段,家长想要的太多了,校内成绩和课外兴趣全面发展,都想要,有的天生牛娃是能做到这点,但多数娃是做不到的,他必须有所取舍,孩子不是机器
: ...................
--
FROM 114.254.3.*
对
我这两天光给家长救场了。。果然这些问题孩子背后,那些家长的亲子能力实在有待提高啊
【 在 lulalulale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基本带娃玩儿比较多
: 没上过什么课外班
: 看到的东西和人多了
: ...................
--
FROM 114.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