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不明白学生背古文的意义
英国的文科生
初中就不学数理化了,也没看人家如何落后
【 在 frying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不开逻辑课
: 导致中国人的平均逻辑低于发达国家
: 你觉得这是好事?
: ...................
--
FROM 117.129.56.17
所以记忆啥有意义?
化学生物地理物理哪个单拎出来有没有都无所谓
数学里那么多分支也不是都有用
【 在 mmcdxx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言只是表达信息的一种手段,感觉中国的学生挺惨的,背那么多古文。今天网上看到了一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对于我这四十多岁的人来说,还有很多知识点,谢安是不是太傅,他侄子是不是叫胡儿,他哥是不是叫无奕,王家媳妇儿这些关系信息有毛用?这些就是所谓引经据典了吗?
: 这篇文章有价值的就是那三句诗,体现一下文字之美
: ...................
--
FROM 223.72.69.*
我相信,我只是在问,是否没上过逻辑课就一定没有逻辑(毕竟数学课,物理课难道不培养逻辑能力),你洋洋洒洒这一大堆,不但没有回应这个问题,而且第一句就让我抓狂
因为中国不开逻辑课,所以导致中国平均逻辑低于发达国家 ?
这句话本身就槽点满满,我先不说让你提供数据了,毕竟咱们讨论逻辑
就逻辑来说,发达国家的评价标准是经济,并非教育,怎么能推出经济发达的地方“平均受教育率”一定更高? 然后推出中国不开逻辑课所以平均逻辑低于发达国家??
你大学的学费,现在还能退吧?
【 在 frying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不开逻辑课
: 导致中国人的平均逻辑低于发达国家
: 你觉得这是好事?
: ...................
--
FROM 59.49.185.*
增加逻辑课程,以后出点事都容易分析出来原因,很难开通这课。
本科阶段大部分都没这方面的教育。
【 在 frying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减掉点内容
: 怎么增加逻辑课和合作方面的课程
: 如果能减掉古文
: ...................
--
FROM 114.254.79.*
他们的理科生
也要必修古英文吗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英国的文科生
: 初中就不学数理化了,也没看人家如何落后
--
FROM 123.117.161.*
凡事都有例外
不是说一个人没上过逻辑课就没有逻辑
总有天赋异禀的人
但是就所有人的平均水平来说
没有上过逻辑课和上过逻辑课的
还是有巨大差距的
其实数学课也是一样
华罗庚没怎么上过数学课
但是照样是大数学家
但是不教数学课的国家
国民平均的数学水平肯定比必修数学的国家差
【 在 rwron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相信,我只是在问,是否没上过逻辑课就一定没有逻辑(毕竟数学课,物理课难道不培养逻辑能力),你洋洋洒洒这一大堆,不但没有回应这个问题,而且第一句就让我抓狂
: 因为中国不开逻辑课,所以导致中国平均逻辑低于发达国家 ?
: 这句话本身就槽点满满,我先不说让你提供数据了,毕竟咱们讨论逻辑
: ...................
--
FROM 123.117.161.*
肯定也得学莎士比亚吧
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说过“一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著作一无所知的科学家一样糟糕。只有能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和谐统一的人才能算是完善的人。”
【 在 frying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们的理科生
: 也要必修古英文吗
--
FROM 117.129.56.17
理工科莎士比亚不是必修
大学入学考试也不会考
和咱们的美术音乐差不多
我对咱们的古文也是一样的态度
当音乐美术学
只要不进入高考
爱咋学咋学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肯定也得学莎士比亚吧
: 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说过“一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著作一无所知的科学家一样糟糕。只有能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和谐统一的人才能算是完善的人。”
--
FROM 123.117.161.*
国情不一样
在我国就是不考就没人学
就像我说的,总不能说中国文化在日本吧
【 在 frying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理工科莎士比亚不是必修
: 大学入学考试也不会考
: 和咱们的美术音乐差不多
: ...................
--
FROM 117.129.56.17
有诗为证
【 在 valens1984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是没文化才这么敢说,我现在跟老外开会,都翻译古文金句来论证,比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FROM 124.6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