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不明白学生背古文的意义
老祖宗留下的书法也有用,你觉得该不该学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用。人生许多场景,别人两句应景的诗词把意境、心情表达得通透淋漓,你还在那儿记流水账+“我好+形容词”收尾呢。真不一样。
:
--
FROM 223.104.40.*
几千年历史,能文化输出的太多了,不差几篇在中国都没几个人研究的古文。
需要文化认同没毛病,靠学一大堆古文基本实现不了,老百姓生活的自由舒服比这个好用的多。
【 在 SHUOT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学古文就没有文化输出了
: 其实很简单,直接移民连中文都不用学
: 证明英文优越性的文章也不少了
: ...................
--
修改:gesheng FROM 120.244.26.*
FROM 111.202.78.*
我孩子在10岁以前,要背诵300首诗,这是受益一生的人文修养
--
FROM 218.107.136.*
你不背就可以了
为啥要了解意义
【 在 mmcdxx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言只是表达信息的一种手段,感觉中国的学生挺惨的,背那么多古文。今天网上看到了一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对于我这四十多岁的人来说,还有很多知识点,谢安是不是太傅,他侄子是不是叫胡儿,他哥是不是叫无奕,王家媳妇儿这些关系信息有毛用?这些就是所谓引经据典了吗?
: 这篇文章有价值的就是那三句诗,体现一下文字之美
: ...................
--
FROM 223.104.134.*
学生学的古文,在中国是广为人知的,并不是“没几个人研究”,而且都很浅显。
【 在 gesh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几千年历史,能文化输出的太多了,不差几篇在中国都没几个人研究的古文。
: 需要文化认同没毛病,靠学一大堆古文也基本实现不了,老百姓生活的自由舒服比这个好用的多。
--
FROM 222.131.242.*
该。
但是,书法是依赖工具以及环境的,不能随时随地兴致来了就写。而古诗文则是可以兴致来了就可以吟诵的。这是二者的区别。书法因为有这个限制,所以部分人去学是没问题的。而古诗文因为更通用更随性,在义务教育里加入,毫无问题,对于提升全民的文化都有好处。
以“自己”有没有用来要求砍掉这个砍掉那个,其实是很短视的。这跟“我用不着英语”就要求不要学英语,本质上是一样的。照这种逻辑,氧化还原反应,谁用得着?法拉第、楞次那些掰手指头判断磁力线方向的,几个人用得着?解析几何,几个人生活用得着?……都别学了呗?一刀一刀下去,直接六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就搬砖去呗。想什么呢?你指着一屋子有各种可能性的中小学生,你就说这个没用那个没用?说小了,是阶层固化提前。说大了,和教育系统里某些两面人可能有相同目的。
【 在 longlong4036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祖宗留下的书法也有用,你觉得该不该学
: :
--
FROM 117.107.176.*
中国学生英语是必修课,可是法语,意大利语,甚至塞尔维亚语,都用得着,你为什么不去学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该。
: 但是,书法是依赖工具以及环境的,不能随时随地兴致来了就写。而古诗文则是可以兴致来了就可以吟诵的。这是二者的区别。书法因为有这个限制,所以部分人去学是没问题的。而古诗文因为更通用更随性,在义务教育里加入,毫无问题,对于提升全民的文化都有好处。
: 以“自己”有没有用来要求砍掉这个砍掉那个,其实是很短视的。这跟“我用不着英语”就要求不要学英语,本质上是一样的。照这种逻辑,氧化还原反应,谁用得着?法拉第、楞次那些掰手指头判断磁力线方向的,几个人用得着?解析几何,几个人生活用得着?……都别学了呗?一刀一刀下去,直接六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就搬砖去呗。想什么呢?你指着一屋子有各种可能性的中小学生,你就说这个没用那个没用?说小了,是阶层固化提前。说大了,和教育系统里某些两面人可能有相同目的。
: ...................
--
FROM 223.104.40.*
你甭给我下套。这些语言对我们来说都是工具,跟古诗文这些文化载体意义完全不一样。你后边说的几种外语,应用并不如英语广泛,需要时再作为二外学完全来得及。注意,我说的是“二外”,因为有英语的必修,中国学生普遍掌握了学习一门外语的方法,所以学起二外来才快。如果把英语必修也砍掉,啥外语没学过就去学那些什么法语意大利语等等,那就没那么容易了。同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一些古文(那些都是很浅显易懂的),也是学习古文的基础,将来有需要的时候,再深造即可。
背几篇古文就嫌累了?就觉得没用了?从系统设计或者说做事情的角度来说,适当增加冗余性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这世界并不是都那么确定的。啥玩意儿都想付出刚刚好?呵呵,那也意味着你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你家的米面粮油是不是只有一周的用量?不是吧?你家电卡里是不是只充10块钱?也不是吧?你赶火车是不是踩着三分钟的线检票的?提前去岂不是浪费、没用?……你不想让你孩子学,可以不学啊,只学你认为TA将来有用的即可。万一TA将来上个考古专业,你看他古文底子差,哭不哭?或者他未来的老板将来在某个场景说了句应景的诗词,你孩子理解不了,说出些焚琴煮鹤的话,那也,,,挺有意思的哈。即便是自己业余看看历史,能读原文也比读别人嚼过的加过各种作料的要好吧。
这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你想用极致的确定性去应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那会有无尽的lessons等着你去learn。
【 在 longlong4036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国学生英语是必修课,可是法语,意大利语,甚至塞尔维亚语,都用得着,你为什么不去学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滕王阁序,随便一句都是千古名句,作为中国人不背这种古文背什么?
【 在 mmcdxx 的大作中提到: 】
: 语言只是表达信息的一种手段,感觉中国的学生挺惨的,背那么多古文。今天网上看到了一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对于我这四十多岁的人来说,还有很多知识点,谢安是不是太傅,他侄子是不是叫胡儿,他哥是不是叫无奕,王家媳妇儿这些关系信息有毛用?这些就是所谓引经据典了吗?
: 这篇文章有价值的就是那三句诗,体现一下文字之美
: ...................
--
FROM 113.204.223.*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只能去学那些最有用的东西,古诗词现在看来就没那么实用,假如你对某些不那么实用的东西很感兴趣而去学,那另说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甭给我下套。这些语言对我们来说都是工具,跟古诗文这些文化载体意义完全不一样。你后边说的几种外语,应用并不如英语广泛,需要时再作为二外学完全来得及。注意,我说的是“二外”,因为有英语的必修,中国学生普遍掌握了学习一门外语的方法,所以学起二外来才快。如果把英语必修也砍掉,啥外语没学过就去学那些什么法语意大利语等等,那就没那么容易了。同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一些古文(那些都是很浅显易懂的),也是学习古文的基础,将来有需要的时候,再深造即可。
: 背几篇古文就嫌累了?就觉得没用了?从系统设计或者说做事情的角度来说,适当增加冗余性可以提高系统稳定性。这世界并不是都那么确定的。啥玩意儿都想付出刚刚好?呵呵,那也意味着你的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你家的米面粮油是不是只有一周的用量?不是吧?你家电卡里是不是只充10块钱?也不是吧?你赶火车是不是踩着三分钟的线检票的?提前去岂不是浪费、没用?……你不想让你孩子学,可以不学啊,只学你认为TA将来有用的即可。万一TA将来上个考古专业,你看他古文底子差,哭不哭?或者他未来的老板将来在某个场景说了句应景的诗词,你孩子理解不了,说出些焚琴煮鹤的话,那也,,,挺有意思的哈。即便是自己业余看看历史,能读原文也比读别人嚼过的加过各种作料的要好吧。
: 这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你想用极致的确定性去应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那会有无尽的lessons等着你去learn。
: ...................
--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