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海鲜为什么那么贵?除了鲜甜口味或者特殊口味,没有理由贵那么
那要这么说古代连大米稀饭都难吃得到
咸菜杂粮窝头,壮劳力才喝粥。妇女儿童喝米汤
这有意思吗?
豆腐有多久,豆浆就有多久
能吃得起豆腐就能喝得起豆浆
你说民国以前国人不喝豆浆,拿出证据来
【 在 netcom (不要轰炸伊拉克人民) 的大作中提到: 】
:
: 哦,我说的是豆浆的各种吃法
:
: 至于你说的油条之类,确实可能很早就有了,但是品类丰富,大众都能吃到,肯定也是
--
FROM 39.144.103.*
哦,“有这个技术”和平民大规模普及是两个概念
打个比方,就像你最早发明了火药,但是大清还是要去西洋买洋炮,对吧
我只是说,存在这样一个观点,比如维他奶就认为它首先在国内规模生产了豆奶(豆乳
)
在这之前,恐怕没有这个概念
另外,我理解国内历史对平民的饮食关注比较很少。有史据表明明清时代的平民早餐是
吃豆浆为主的嘛?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要这么说古代连大米稀饭都难吃得到
: 咸菜杂粮窝头,壮劳力才喝粥。妇女儿童喝米汤
: 这有意思吗?
: ...................
--
FROM 220.184.112.*
平民一天正经就吃一顿饭
还早餐呢
元代开始豆浆成为广为人知的食物,能够看到较多确切记载。刘时中有曲《端正好》,其中写道:“或是捶麻柘稠调豆浆,或是煮麦麸稀和细糠。他每早合掌擎拳谢上苍。一个个黄如经纸,一个个瘦似豺狼,填街卧巷。”这里应该是将麻、柘两种植物的叶子捶打后混入豆浆之中,由于该曲是为反映饥荒情景,豆浆也不可能过滤,因此是“稠调豆浆”。此外《世医得效方》记载:“上用桑枝灰一斗,热汤淋取汁,洗头面。次用大豆及绿豆浆添熟水,三日一浴,一日一洗面。”此是前引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水研取浆”的方法,但这里已经简化为“大豆及绿豆浆”,可知“豆浆”之含义已为人所共知,不需要再多加解释,说明豆浆成为日常生活常见食品。此外,《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了一件关于农夫“司大”的故事,其中有一细节:“司无以为养生计,即所偿钱为豆乳酿酒,货卖以给食。久之,不复乏绝,更自有余。”宋代以后,豆腐和豆浆都会被称为豆乳,能够酿酒的显然不会是豆腐,而是豆浆。这里还揭示出此时已有人卖豆浆为生,表明豆浆在社会上得到广泛食用。《名山藏》记载明代开国大将汤和,在参加红巾军之前,也是以卖豆浆为生。
【 在 netcom (不要轰炸伊拉克人民) 的大作中提到: 】
:
: 哦,“有这个技术”和平民大规模普及是两个概念
:
: 打个比方,就像你最早发明了火药,但是大清还是要去西洋买洋炮,对吧
--
FROM 117.143.102.*
吃的少干的少
过去只有苦力才吃三顿呢
皇帝过午不食,早早翻盘子,钻被窝了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平民一天正经就吃一顿饭
: 还早餐呢
:
: ...................
--
FROM 117.129.39.*
嗯嗯 谢谢收集资料 学习了
不过,实际上看这个您也能大概理解,你不得不从以往资料的只言片语中寻找,不那么
容易
这里,第一个是不过滤豆渣的,是相当于现代的“懒豆腐”
第二个是洗脸用的,药剂
第三个是豆乳酿酒?
这三种都不是现代的豆浆的主流应用场景
也就是作为牛奶的代替饮品,猜想部分是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其营养价值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平民一天正经就吃一顿饭
: 还早餐呢
: 元代开始豆浆成为广为人知的食物,能够看到较多确切记载。刘时中有曲《端正好》,其中写道:“或是捶麻柘稠调豆浆,或是煮麦麸稀和细糠。他每早合掌擎拳谢上苍。一个个黄如经纸,一个个瘦似豺狼,填街卧巷。”这里应该是将麻、柘两种植物的叶子捶打后混入豆浆之中,由于该曲
: ...................
--
FROM 101.71.37.*
古代要叫豆浆这个名字,又要明确做法和今天一致,这已经推到元代了,够早了吧
如果不求名字一样,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提出《盐铁论》中的“豆饧”,应当是一种甜豆浆或豆腐脑。
中国人会从豆浆当中点豆腐,然后豆浆不拿来食用,你觉得可能否?
【 在 netcom (不要轰炸伊拉克人民) 的大作中提到: 】
:
: 嗯嗯 谢谢收集资料 学习了
:
: 不过,实际上看这个您也能大概理解,你不得不从以往资料的只言片语中寻找,不那么
--
FROM 117.143.102.*
嗯,谢谢,我们只是讨论的角度不一样,你参考的文章我大概看了。
从元代开始就有人喝豆浆,我认同。不过豆浆真正成为普通人早餐一部分,是近代开始。
中间怎么演进,我相信有个过程。但近代有人专门论证豆浆的营养价值是个极大的推动。
你说的从豆浆中点豆腐,然后豆浆不拿来食用,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比如广东人用米浆做肠粉,但是现在普通人早餐喝米浆的很少,是比豆浆更小众的市场。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古代要叫豆浆这个名字,又要明确做法和今天一致,这已经推到元代了,够早了吧
: 如果不求名字一样,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提出《盐铁论》中的“豆饧”,应当是一种甜豆浆或豆腐脑。
: 中国人会从豆浆当中点豆腐,然后豆浆不拿来食用,你觉得可能否?
: ...................
--
FROM 101.71.38.*
那你得论证中国人以前不喝米浆
但中国人连霉豆腐都不放过
米浆如果不用来做肠粉不会喝一样很难想象——先不说吃肠粉的地方比吃豆腐的少的多得多
至于如何算普通人早餐,这是个标准问题,普通人以前连饭都吃不上
【 在 netcom (不要轰炸伊拉克人民) 的大作中提到: 】
:
: 嗯,谢谢,我们只是讨论的角度不一样,你参考的文章我大概看了。
:
: 从元代开始就有人喝豆浆,我认同。不过豆浆真正成为普通人早餐一部分,是近代开始。
--
FROM 117.143.102.*
可能就是很少一部分人喝,豆浆也是
我觉得真正有意义的是成为主流的饮品
古代史,士大夫和平民的饮食差别可能很大,但是史书大部分记述的只是宫廷或士大夫
的饮食
若只是从故纸堆里找到一些叙述,附会到我们哪里哪里有人最早吃过
除了满足我们是“最早”的心理上的满足,没有啥太大意义
个人观点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你得论证中国人以前不喝米浆
: 但中国人连霉豆腐都不放过
: 米浆如果不用来做肠粉不会喝一样很难想象——先不说吃肠粉的地方比吃豆腐的少的多得多
: ...................
--
FROM 101.71.38.*
你这是典型的没记载就当作没有了
记载很早
但你又要名称一样、做法一样,还要主流饮品
古人没写就没有啦?
这不是许宏死不认夏一样的毛病乜
【 在 netcom (不要轰炸伊拉克人民)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能就是很少一部分人喝,豆浆也是
:
: 我觉得真正有意义的是成为主流的饮品
:
--
FROM 117.14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