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什么长三角地区饮食上不嗜辣?
关于摄入量统计我早已说明。我这里说的是摄入量和尿钠水平关联是不成立的。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北方盐摄入量大于南方那幅图你也觉得是nonsense?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19.237.202.*
两张图有相关性
尿钠的峰值比摄入量低很多,但大体高低和摄入高低保持一致
你要反驳得拿出更有力的证据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摄入量统计我早已说明。我这里说的是摄入量和尿钠水平关联是不成立的。
: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 所以北方盐摄入量大于南方那幅图你也觉得是nonsense?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是啊
所以杠了半天
你的这个论点我做两个小修正:中餐一般讲究生葱熟蒜,葱大量生的用;生蒜好吃但推广不开不是因为辣,而是因为臭,其实大葱和韭菜都有这个问题,所以古人不食荤指这些有气味的调料,你说不是大多数,但吃的人不少,“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
重辣和重盐重糖一样都是过去的口味,在物资丰富之后大家都会渐渐拉平,不吃辣的地区吃点辣,吃重辣的地区适当吃轻辣,作为调剂,而川菜实际上在吃辣省份里并不算辣,只是大家对他形成的认知是辣之王者
为了大家的健康,可以向法国人学习:微微辣法兰西!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部分没意义什么有意义?我从没论证食辣代表贫困,只是论证食辣的起源是贵州,原因是物资相对匮乏,然后食辣习俗向东向北扩散的过程。辛辣的来源不是葱蒜,葱蒜熟食根本不辣,茱萸和胡椒才是之前辛辣调味剂,用法用量和辣椒不能相提并论。过于追求重口,导致嗜辣被现代医学证实有害健康。这是我论点。从没说辣椒代表贫困。
: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 大部分有何意义?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你这个肯定毫无依据。你自己高兴就好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编撰的贵州《思州府志》记载:“……药品:海淑,俗名辣火。"这是贵州最早记载,明确说了当时认为是药品,仅有土苗代盐的记载,说明汉人并不食用辣椒。而食用的记载要在雍正年间。这说明,整个康熙年间,中国食辣习俗发源地贵州都没有食辣习俗,何况明确史料记载在嘉庆年间贵州传来食辣习俗的湖广?湖广填四川是康熙前期中期。你所本的花镜的记载,是1688年浙江的园艺书,所载研极细……人多采用,我早已提供了学者的分析,有学着考证首先江浙当时所谓番椒并非辣椒,其次所载应为药用,结合江浙在其成书后200来年,也未行程食辣习俗,不可能在中国食辣起源地贵州尚未形成食辣习俗时,食辣就已"人多采用"。同时,大量直到乾嘉年间的著述均指辣椒为观赏要用,甚至提到西南已有食辣情况,直到近代以后还有将食辣认作是两湖西南习俗而江浙广东沿海不涉及的论述。基本可以肯定花镜记载基本为药用,或孤证且与事实明显矛盾。
综上,湖广填四川为四川带来食辣习俗,根本不可能发生,同时,四川食辣习俗演化的原因,可能与各地移民在新环境下,无法获得足够调味品延续过往口味习俗有关,相关论述我也提到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与湖广填四川带来食辣习俗,明显不是一个范畴。
以我的认知任何观点都应该有事实和逻辑依据。不要主观臆断。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最早记载之前
: 肯定行为已经发生了
: 康雍乾时期很近,嘉庆却有距离
: ...................
--
FROM 219.237.202.*
前面说过,食辣习俗演进的北限是关中,关中的食辣水平总体远未达到两湖和四川水平。应该不是嗜辣和依赖辣椒下饭范围。但比之华北华东华南沿海,应该厉害些。
【 在 wyid 的大作中提到: 】
: 西北也是吃辣的,南方也不是都吃辣,严格说吃辣是西部+湖南江西,跟南北没关系
--
FROM 219.237.202.*
这里面有个规模和认知的问题
江浙知道番椒辣但没有大规模食用
与采用冬月以代胡椒并不矛盾
当然要是番椒并非辣椒那是另外的故事,但可能性不算很大
另外说湖广填四川,思州最早记载,用辣代盐,说明需求量已经很大了,汉人用辣偶尔调味不能叫不吃啊,所以还是个大规模应用的问题,而贵州离湖广并不远,并不能排除当时湖广有种植辣椒,并通过湖广填四川带入了四川
湖广填四川比较晚,还有三藩之乱,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正式颁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一直延续到乾隆年间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个肯定毫无依据。你自己高兴就好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编撰的贵州《思州府志》记载:“……药品:海淑,俗名辣火。"这是贵州最早记载,明确说了当时认为是药品,仅有土苗代盐的记载,说明汉人并不食用辣椒。而食用的记载要在雍正年间。这说明,整个康熙年间,中国食辣习俗发源地贵州都没有食辣习俗,何况明确史料记载在嘉庆年间贵州传来食辣习俗的湖广?湖广填四川是康熙前期中期。你所本的花镜的记载,是1688年浙江的园艺书,所载研极细……人多采用,我早已提供了学者的分析,有学着考证首先江浙当时所谓番椒并非辣椒,其次所载应为药用,结合江浙在其成书后200来年,也未行程食辣习俗,不可能在中国食辣起源地贵州尚未形成食辣习俗时,食辣就已"人多采用"。同时,大量直到乾嘉年间的著述均指辣椒为观赏要用,甚至提到西南已有食辣情况,直到近代以后还有将食辣认作是两湖西南习俗而江浙广东沿海不涉及的论述。基本可以肯定花镜记载基本为药用,或孤证且与事实明显矛盾。
: 综上,湖广填四川为四川带来食辣习俗,根本不可能发生,同时,四川食辣习俗演化的原因,可能与各地移民在新环境下,无法获得足够调味品延续过往口味习俗有关,相关论述我也提到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与湖广填四川带来食辣习俗,明显不是一个范畴。
: 以我的认知任何观点都应该有事实和逻辑依据。不要主观臆断。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早有学者发表文章举例指出,黑龙江人口以不到湖南半数的人口,却社保养老金发放几倍于湖南,到底是拿着几千块钱的退休工资的穷还是拿着百十块钱的新农合的穷?
【 在 wyid 的大作中提到: 】
: 跟富穷没关系,现在人均最穷的甘肃云南黑龙江
--
FROM 219.237.202.*
没说别的,就是说连检疫都不在乎……
【 在 xiaohua1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检疫,但是新鲜,美味
--
FROM 219.237.202.*
你说的那个我已经有分析,不想再说过程,只再说下结论,内容理解有真争议,众多采用理解为食辣,与众多史料和事实不符。
现在四川两湖西南等地饮食,基本上都达到了嗜辣标准。至少我在武汉和岳阳,都见过政府部门宣传高盐高辣危害,人家也是跟你抬杠么?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食用起源我已经说了
: 你要加个大规模我可能还能同意一些
: 我也没说嗜辣没有危害,但是平时吃一点不要紧
: ...................
--
修改:bocaj FROM 219.237.202.*
FROM 219.237.202.*
研究表明尿钠水平在在推荐量两倍也就是20g每日水平以下,与摄入量基本无关。健康人群(主要是肾功能正常)不会因为摄入量多少,而改变尿钠检测值。如果尿钠值异常增加,基本提示的肾功能异常,而不是吃咸了……各地健康人群尿钠水平本就不同,其与地理环境相关性研究有很多论文。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两张图有相关性
: 尿钠的峰值比摄入量低很多,但大体高低和摄入高低保持一致
: 你要反驳得拿出更有力的证据
: ...................
--
FROM 219.23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