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李广的战绩并不突出为何在历史上如此出名?
这和我说的不矛盾啊
李广做了6 7任边郡郡守,匈奴不敢来犯
【 在 Aladdin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是雁门之战 定襄之战 右北平之战 漠北之战
: 四次参与的战役 李广一次被俘逃回
: 一次无功而返 一次全军覆没 一次迷路...
: ...................
--
FROM 219.236.127.253
不是得罪文人
杨业的死,潘美有责任的
杨业让他设伏,他自己带人撤了
身为主将,丢下副将不管,那哪能行
【 在 SuperIn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得罪文人不得了,卫青霍去病不算啥,苏定方,李道宗,潘美这些真是要了命了
--
FROM 219.236.127.253
所以他也升官了
但是远不足以封侯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和我说的不矛盾啊
: 李广做了6 7任边郡郡守,匈奴不敢来犯
--
FROM 111.181.20.*
和司马家关系好,又是陇西李氏,后代牛。当然,是否真是后代存疑。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初听说李广来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时其实是在对他了解不够多的情况下预先埋下了同情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看《汉武大帝》。后来看了一些基于史料的分析,看到一种推断:李广最擅长对付匈奴的中小规模打秋风,胜率很高,所以李广能够得到“飞将军”的称号(“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但是牵涉到万人及以上的大战役,要么战败被俘,要么“军亡导,或失道”,说他统帅大军的能力欠缺不为过。
:
: 但是李广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一点不在军功远胜的卫青、霍去病之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中国文人和普通百姓对失势英雄的推崇,项羽、关羽也是典型的例子。其中,尤以失势文人为甚,这个群体爱用历史上与自己有类似遭遇的人物自比,来表达对失势的愤懑,而这部分文人的文采很多都相当了得,其中不乏千古流传的名篇,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伴随着篇章本身的广泛流传,李广的声名也随之在百姓心目中种下烙印。
来自 MIX 2S
--
FROM 221.222.20.*
的确有责任,受属下蛊惑盲目乐观,也受处分了。这么一个开国功臣,从此成为大奸臣,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得罪文人
: 杨业的死,潘美有责任的
: 杨业让他设伏,他自己带人撤了
: ...................
--
FROM 115.206.46.*
李广好象创业小公司领导,个人能力强,团队人缘好,亲自带领团队冲锋陷阵,闯出一片天地,但是公司发展壮大后,能力遇到瓶颈,无法通过制度和战略来推动公司前进,屡次失败。
卫、霍就是比较合格的大公司管理者,卫青擅长大公司规范管理和平稳发展,霍去病在卫青能力基础上还能够技术创新。
类比it历史上人物,李广相当于王安,卫青相当于比尔盖茨,霍去病相当于乔布斯。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初听说李广来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时其实是在对他了解不够多的情况下预先埋下了同情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看《汉武大帝》。后来看了一些基于史料的分析,看到一种推断:李广最擅长对付匈奴的中小规模打秋风,胜率很高,所以李广能够得到“飞将军”的称号(“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但是牵涉到万人及以上的大战役,要么战败被俘,要么“军亡导,或失道”,说他统帅大军的能力欠缺不为过。
: 但是李广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一点不在军功远胜的卫青、霍去病之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中国文人和普通百姓对失势英雄的推崇,项羽、关羽也是典型的例子。其中,尤以失势文人为甚,这个群体爱用历史上与自己有类似遭遇的人物自比,来表达对失势的愤懑,而这部分文人的文采很多都相当了得,其中不乏千古流传的名篇,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伴随着篇章本身的广泛流传,李广的声名也随之在百姓心目中种下烙印。
--
修改:lonworks FROM 114.242.250.*
FROM 114.242.250.*
李广成名早但时运不济。景帝时候平八王之乱有功,守边关震慑外敌。可是景帝守成不出去打让李广难尽其才。景帝自己也说李广可惜没生在高祖时代。武帝时五将军出塞李广名气大匈奴集中主力打他,漠北会战他又迷路。对手的评价才最反应实力,李广就是在匈奴中名气很大,深受敬畏。这也是为什么他出名。
--
FROM 60.218.176.*
这都无所谓了
后人感慨一下
后来不也咏苏武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 在 Aladd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他也升官了
: 但是远不足以封侯
--
FROM 219.236.127.253
因为世间有怀才不遇这种感觉(不少是错觉)的人太多了,远多于历朝历代的名臣将相
【 在 tcwyzhf (整天瞎想的青椒一枚)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初听说李广来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时其实是在对他了解不够多的情况下预先埋下了同情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看《汉武大帝》。后来看了一些基于史料的分析,看到一种推断:李广最擅长对付匈奴的中小规模打秋风,胜率很高,所以李广能够得到“飞将军”的称号(“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但是牵涉到万人及以上的大战役,要么战败被俘,要么“军亡导,或失道”,说他统帅大军的能力欠缺不为过。
:
: 但是李广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一点不在军功远胜的卫青、霍去病之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中国文人和普通百姓对失势英雄的推崇,项羽、关羽也是典型的例子。其中,尤以失势文人为甚,这个群体爱用历史上与自己有类似遭遇的人物自比,来表达对失势的愤懑,而这部分文人的文采很多都相当了得,其中不乏千古流传的名篇,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伴随着篇章本身的广泛流传,李广的声名也随之在百姓心目中种下烙印。
: --
--
FROM 223.104.3.*
不仅要看个人奋斗
也要看历史进程
【 在 ztmyy (ztmyy) 的大作中提到: 】
李广比卫霍年长二三十岁,也就是长了一辈。
时代背景不同啊。
李广年轻时,汉朝对匈奴是防御。
李广就算天大本事,也只能打些小仗。但是他打出了名声,这是实打实的。
虽然如此,战绩很难封侯。这是大局势、大战略决定的。
一个人无法跟时代抗争。
等到汉朝对匈奴改为进攻战略, 汉武帝想对匈奴大打出手的时候,李广已经一把年纪了。
打匈奴千里追袭,老年人吃不消。需要卫霍这样的年轻人,有冲劲、有想象、敢冒险。
客观地讲,李广一辈子打防御性的小战斗。他的经验对于大集团、大规模的战斗,不单无助于事,反而可能拖累战争进程。
这就叫命运,生不逢时。
--
FROM 112.4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