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李广的战绩并不突出为何在历史上如此出名?
生在汉朝,自己有传,司马迁文笔好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初听说李广来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时其实是在对他了解不够多的情况下预先埋下了同情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看《汉 ...
--
FROM 112.1.53.*
对手的评价也是后世吹得,没有佐证
【 在 bravestorm (brave) 的大作中提到: 】
: 李广成名早但时运不济。景帝时候平八王之乱有功,守边关震慑外敌。可是景帝守成不出去打让李广难尽其才。景帝自己也说李广可惜没生在高祖时代。武帝时五将军出塞李广名气大匈奴集中主力打他,漠北会战他又迷路。对手的评价才最反应实力,李广就是在匈奴中名气很大,深受
--
FROM 124.64.127.*
他如果在匈奴心中真的这么厉害
对方不会针对他专门检验几次
就算受伤了也不会放松防备的
说白了还是在匈奴心目中地位不够重
他才有逃跑的可乘之机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明明受伤躺着了
: 你以为能逃?
: 甚至可能周围人以为他都死了
--
FROM 60.247.96.*
李广有国士之风,太史公的点评是“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卫霍是皇亲国戚,虽然战功卓绝,但人品一般,尤其是霍去病,不爱惜士卒,还因私怨杀了李广的儿子。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初听说李广来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时其实是在对他了解不够多的情况下预先埋下了同情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看《汉武大帝》。后来看了一些基于史料的分析,看到一种推断:李广最擅长对付匈奴的中小规模打秋风,胜率很高,所以李广能够得到“飞将军”的称号(“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但是牵涉到万人及以上的大战役,要么战败被俘,要么“军亡导,或失道”,说他统帅大军的能力欠缺不为过。
:
: 但是李广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一点不在军功远胜的卫青、霍去病之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中国文人和普通百姓对失势英雄的推崇,项羽、关羽也是典型的例子。其中,尤以失势文人为甚,这个群体爱用历史上与自己有类似遭遇的人物自比,来表达对失势的愤懑,而这部分文人的文采很多都相当了得,其中不乏千古流传的名篇,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伴随着篇章本身的广泛流传,李广的声名也随之在百姓心目中种下烙印。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2」
--
FROM 61.148.243.*
卫青人品怎么就一般了?
【 在 llei03 的大作中提到: 】
: 李广有国士之风,太史公的点评是“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卫霍是皇亲国戚,虽然战功卓绝,但人品一般,尤其是霍去病,不爱惜士卒,还因私怨杀了李广的儿子。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2」
--
FROM 123.167.89.*
杨无敌命都没了,代价比他大多了。
【 在 SuperInter 的大作中提到: 】
的确有责任,受属下蛊惑盲目乐观,也受处分了。这么一个开国功臣,从此成为大奸臣,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
FROM 223.104.41.*
司马迁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实狗屁!
要不是司马迁和李广一家子,尤其是李陵关系好,替他们在史记里“大言特言”,后世真不见得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老兵的。
李广算是名将之后,秦将李信之子。再往上追溯,可以追溯到赵国战神李牧,以及沙丘宫变搞死赵武灵王的李兑头上。可以说是响当当的人将门之后了。
不过,李广本人的战绩着实不怎么样,非常给先祖丢脸。
倒是他孙子(儿子?)李陵,如果不是司马迁真的在史记里造假瞎吹的话,战斗力真的很强悍,就是运气太差了点……
另外,不少中外史学家都倾向于认为,匈牙利的Lee氏家族,应该是李陵辗转匈奴留下的血脉。其中不乏名将,比如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邦联名将罗伯特李。倘若不是南方的经济实力太差,后勤补给跟不上,这个李老头说不定真能干翻林肯,改写历史!
不知道能不能挖到李广一系的墓葬,取样DNA和当代Lee氏家族做做y染色体比对,结果应该是非常抓人眼球的。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初听说李广来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时其实是在对他了解不够多的情况下预先埋下了同情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看《汉武大帝》。后来看了一些基于史料的分析,看到一种推断:李广最擅长对付匈奴的中小规模打秋风,胜率很高,所以李广能够得到“飞将军”的称号(“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但是牵涉到万人及以上的大战役,要么战败被俘,要么“军亡导,或失道”,说他统帅大军的能力欠缺不为过。
: 但是李广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一点不在军功远胜的卫青、霍去病之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中国文人和普通百姓对失势英雄的推崇,项羽、关羽也是典型的例子。其中,尤以失势文人为甚,这个群体爱用历史上与自己有类似遭遇的人物自比,来表达对失势的愤懑,而这部分文人的文采很多都相当了得,其中不乏千古流传的名篇,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伴随着篇章本身的广泛流传,李广的声名也随之在百姓心目中种下烙印。
--
FROM 117.136.0.*
【 在 ilw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手的评价也是后世吹得,没有佐证
:
你又有什么佐证是吹的呢?
--
FROM 60.218.176.*
一是唐诗《出塞》,上过学的都会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是《史记》,卫霍虽功勋卓绝,但要看太史公怎么写。
《滕王阁序》里这两句的影响不如前面两个原因。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初听说李广来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时其实是在对他了解不够多的情况下预先埋下了同情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看《汉武大帝》。后来看了一些基于史料的分析,看到一种推断:李广最擅长对付匈奴的中小规模打秋风,胜率很高,所以李广能够得到“飞将军”的称号(“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但是牵涉到万人及以上的大战役,要么战败被俘,要么“军亡导,或失道”,说他统帅大军的能力欠缺不为过。
: 但是李广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一点不在军功远胜的卫青、霍去病之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中国文人和普通百姓对失势英雄的推崇,项羽、关羽也是典型的例子。其中,尤以失势文人为甚,这个群体爱用历史上与自己有类似遭遇的人物自比,来表达对失势的愤懑,而这部分文人的文采很多都相当了得,其中不乏千古流传的名篇,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伴随着篇章本身的广泛流传,李广的声名也随之在百姓心目中种下烙印。
--
FROM 221.232.141.*
你这叫啥话啊
你看过我党押运国军大官吗?
就是杜聿明也不是这么押运的
看伤了就得了
都担架抬着了,你还以为能跑?
【 在 frying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如果在匈奴心中真的这么厉害
: 对方不会针对他专门检验几次
: 就算受伤了也不会放松防备的
: ...................
--
FROM 219.236.12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