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秦朝速亡的原因应该是统一过程太仁慈,六国遗老太多,例如张良
要讨论这个你另外开贴。
难得楼主开了个这么好的题目,别歪楼灌水了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你说的不对
: 后世史家都采用纪传体写史,不是什么文学性
: 要说文学性,三国演义是小说,他也不是纪传体,基本算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
FROM 159.226.181.*
太史公的历史地位不用多说,大伙儿肯定都承认。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每个人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的。历史书多多少少都会有作者的倾向性的,作者在史料取舍、遣词造句等等方面都会有所显露,这其实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看史书,还是要关注一下作者自身,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
比如,后世另一个司马家的,编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编修《资》的目的是“资治”,很多对资治没有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史料他就一笔带过甚至舍去了,而有些有助于资治的,他也会增加笔墨,人为拔高。他自己身为一代醇儒的身份,以及现实中和改革派王安石的角力,对他选取史料以及“臣光曰”的角度也有深刻影响。
还有,新朝为前朝修史的传统,也会有很多对历史本身的扭曲的。
史书要对照着看,不是说谁地位高,谁写的就是真理。都是人,要用看人的眼光去看这些史学家和他们的作品。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史学家第一位的
: 纪传体史书就是司马迁原创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绕回来就是,司马迁是史学家,还是得以司马迁说的为准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要讨论这个你另外开贴。
: 难得楼主开了个这么好的题目,别歪楼灌水了
--
FROM 219.236.120.207
不独断,不偏信,多兼听。史记不是bible,历史也不是宗教
秦朝是有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都挖出来好多年了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绕回来就是,司马迁是史学家,还是得以司马迁说的为准
--
FROM 159.226.181.*
《史记》里边错漏也多了去了,还是得对照着看,比如《战国策》《春秋》《左转》等等,以及后边历朝历代对其做的各种考证、勘误,还有新的考古证据等等,还需要一些逻辑判断。不能绝对化地去看,那不是正确的观史态度。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绕回来就是,司马迁是史学家,还是得以司马迁说的为准
--
FROM 117.107.176.*
我在特快也说了
法律条文是一回事,执行是另外一回事
你要都看法律条文,那没有什么苛政了,都是仁政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独断,不偏信,多兼听。史记不是bible,历史也不是宗教
: 秦朝是有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都挖出来好多年了
--
FROM 219.236.120.207
战国策也有不对的
唐雎真能带剑见始皇?那如何荆轲不行?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史记》里边错漏也多了去了,还是得对照着看,比如《战国策》《春秋》《左转》等等,以及后边历朝历代对其做的各种考证、勘误,还有新的考古证据等等,还需要一些逻辑判断。不能绝对化地去看,那不是正确的观史态度。
--
FROM 219.236.120.207
执行是怎么一回事,你有什么证据支撑么?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在特快也说了
: 法律条文是一回事,执行是另外一回事
: 你要都看法律条文,那没有什么苛政了,都是仁政
--
FROM 159.226.181.*
所以要对照着看。《史记》里边有很多弄错年代的失误。(也不能怨司马迁,毕竟他能接触的史料不及后人丰富。再就是人总有犯错的时候。)
《史记》里边也有不少怪力乱神的桥段,还有些明显的文学化处理。比如商鞅见秦孝公这段,《史记》里边见了四次,还托了秦孝公近臣景监的门子。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问题是:秦孝公当时明确发榜招贤纳士,一定有专门的渠道去迎接、考核,干嘛还要托门子?而且,以当时的情况,秦孝公真的能给他四次面试机会吗?那段读起来更像是小说笔法。
再比如,后边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这一段就把四次面试去掉了,直接说了商鞅如何献计献策的。但,他却保留了找景监托门子的这段,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在影射王安石结交宦官蓝元震?“资治”不?
同样一段历史,不同作者写出不同的东西,可不仅仅是文字运用功夫上的差别。
不要把一本史书绝对化,更不要绝对化作者。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战国策也有不对的
: 唐雎真能带剑见始皇?那如何荆轲不行?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对。“因为司马迁这样写的,所以就一定是这样”,这种观念看书,就不是在看历史了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史记》里边错漏也多了去了,还是得对照着看,比如《战国策》《春秋》《左转》等等,以及后边历朝历代对其做的各种考证、勘误,还有新的考古证据等等,还需要一些逻辑判断。不能绝对化地去看,那不是正确的观史态度。
:
--
FROM 159.22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