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事件进行相对客观的分析”,这目的本身就无法达成。历史是人的历史,背后是人性。在人文科学中追求自然科学那一套确定性,南辕北辙了。
你所说的这个数据库,其实可以参考一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在当时应该就是个历史数据库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的。结果呢?其中尚且有那么多问题,有技术上的,也有作者自身局限性的。你现在提倡的这个数据库,其实和当年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数据更丰富一些。那么,今天的这个数据库,肯定也会有编纂者自身的各种主客观局限性带来的各种问题。甚至,因为披上了所谓的官方背景、高科技手段的外衣,更容易迷惑人、操控人、打击不同意见。那些憋着坏水搞历史虚无主义、毁灭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就更有明确的目标去搞渗透,更容易做事了(参见近些年教育、文化层面对我国的渗透。):搞定做数据库的人,搞定背后的AI程序就可以了。
其实,你顶帖里说的那些困难,现在的网络手段足够你解决了。你想了解张居正,只要花点时间搜索,就能找到很多归纳、总结的东西。但是,这些纷繁负责的网络来源,里边掺水、掺沙子的可不少。你所说的数据库,只不过是把这些零散的东西归堆了,但永远无法解决人对史料的影响的问题。
【 在 beerbomb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史书的人掺私货比较麻烦。
: 读史书的人如果利用史书资料掺私货,这就有意义了。很多人提出荒唐的结论,是通过根据自己想要得出的结论筛选找出一些历史资料,再一演绎,就得出想要的结论。他的结论一眼就能看出荒唐,但是想批,也要查对应的历史资料。很多人没那个时间,因此也就算了。
: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搜寻资料,对历史事件进行相对客观的分析,已经完全可以通过AI加数据库技术解决。
: ...................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