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可以算是数据库,因此为了阅读方便,还有了本末体,这就相当于对这个数据库进行了一次查询。
不足的是,资治通鉴选的历史资料有限,已被司马光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丢失了很多东西。对帝王将相尤其是帝王记录的多,但是想分析某个时代的经济情况,社会阶级对立的问题,就会感觉资料很少。
相对而言,可能更像是四库全书,只不过不增删,但会对可信度进行一个标定。也就是对当时所存的所有资料,都以数据形式进行入库,然后读者根据需要,进行查询,快速动态生成资料汇总,并生成文档。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历史事件进行相对客观的分析”,这目的本身就无法达成。历史是人的历史,背后是人性。在人文科学汇总追求自然科学那一套确定性,南辕北辙了。
: 你所说的这个数据库,其实可以参考一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在当时应该就是个历史数据库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做的。结果呢?其中尚且有那么多问题,有技术上的,也有作者自身局限性的。你现在提倡的这个数据库,其实和当年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数据更丰富一些。那么,今天的这个数据库,肯定也会有编纂者自身的各种主客观局限性带来的各种问题。甚至,因为披上了所谓的官方背景、高科技手段的外衣,更容易迷惑人、操控人,还不易反驳。
: 其实,你顶帖里说的那些困难,现在的网络手段足够你解决了。你想了解张居正,只要花点时间搜索,就能找到很多归纳、总结的东西。但是,这些纷繁负责的网络来源,里边掺水、掺沙子的可不少。你所说的数据库,只不过是把这些零散的东西归堆了,但永远无法解决人对史料的影响的问题。
: ...................
--
FROM 120.24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