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数据库跟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本质上没区别:都是要经过筛选、再加工的。只不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那波人做的,你所说的是人和AI做的(其实本质都是人)。
我觉得,用技术手段把那些史料放在一起,在搜索、查询上做得好一些就可以了,方便用户查找,节省时间。像你说的:输入个“张居正”,给你一篇张居正的方方面面的东西,本身就是经过“处理”的,真没必要。而且这么做,《资治通鉴》有的问题,你的数据库同样会有。说到底,历史是人文学科,一些高科技可以用作辅助手段,但不要把自然科学那一套整个搬过来,那样是喧宾夺主甚至南辕北辙。
【 在 beerbomb 的大作中提到: 】
: 资治通鉴可以算是数据库,因此为了阅读方便,还有了本末体,这就相当于对这个数据库进行了一次查询。
: 不足的是,资治通鉴选的历史资料有限,已被司马光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丢失了很多东西。对帝王将相尤其是帝王记录的多,但是想分析某个时代的经济情况,社会阶级对立的问题,就会感觉资料很少。
: 相对而言,可能更像是四库全书,只不过不增删,但会对可信度进行一个标定。也就是对当时所存的所有资料,都以数据形式进行入库,然后读者根据需要,进行查询,快速动态生成资料汇总,并生成文档。
--
FROM 117.1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