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太阳之视差及日地去离远近之算加减之算 第八
按照天问略等书,都说地体居于天中只有一点。确实是这样。但是各天高下大小不等,各天与地球比例之大小也不等,
只有恒星一重天,比较于向下诸天,非常远非常大,以地球与之比较,极微无数可论。所以测候之家,以恒星为求视察之本。
【图1】
如图,甲为地心,甲乙为地半径,丁辛为日躔最高圈,丙为高冲圈,日行在最高点丁,人在乙,见日躔于外天
(恒星、宗动、常静都是)巳点。壬巳弧为地平上之视高。但是从地心测之,则壬戊为其地平上之实高。两高之差,
为戊丁巳角,或乙丁甲角。如果日行高冲丙,从地心测其实高仍然在戊点,与在最高点丁相等。则从地面乙视之,
见日躔于外天庚,从乙丙庚线,定视高为壬庚,比前视高壬巳要小。所以太阳之实高相等,随时所见视高不相等,
其视差之数也不等。
凡有日轨高若干度,欲定其视察若干。
先求本时太阳去地远近之数。
其法,借三大论(论日、月、地相去远近及大小之比例)中一则:以日月食推地径与日轮本天径之比例。
哥白尼定地半径与日天半径之比例为1比1142。
【图2】
如图,甲戊丁为太阳本圈,甲为最高,乙为其心。丙为地心,乙丙为两心之差。日在戊,甲戊为日距最高度之弧。
乙戊为本圈之半径。今欲求日地相离之线。
答:戊乙丙直线三角形,有乙戊半径全数,又两心之差乙丙(358416),有甲乙戊角之余角为戊乙丙,而求丙戊边。
【图3】
其法,如增图,全数(乙丙,内)与乙丙边(外),比戊乙丙角余角之正弦(丁丙,内),与某数(增图之丁丙边,外);
又全数(乙丙,内)与乙丙边(外),比戊乙丙角余角之余弦(比戊乙丙为钝角,其余角为丁乙丙,此角之正弦为丁丙,
余弦为乙丁)与某数(增图之乙丁边,外),以所得第二数,加乙戊半径(增图之戊丁全边)为股,第一数为勾,
各自乘,相加,然后开方,得丙戊。既得丙戊,然后以半径乙戊全数为第一率,以所倍于地半径之1142为第二率,
以丙戊若干为第三率,而求四率为丙戊所倍于地半径之数(见本表)。
【图4】
如果戊乙丙为锐角
其法,全数(内,即乙丙)与乙丙边(外),比乙角之正弦(外,即丙丁)与丙丁(外);也比乙角之余正弦(内)
与丁乙边(外);然后于乙戊内减乙丁,余丁戊,用勾股法,丙丁、丁戊各自乘,相加再开方,得丙戊。
所谓加减差,是太阳本圈中,平行与视行之差。如上论,从天正春分至立夏,日行经度45分。其在本圈行45度27分34秒,
此两行之较,就是加减差。太阳从最高下行至最高冲,此半周内应减算;从最高冲上行至最高,此半周内应加算。
【图5】
如图,外圈为宗动天之黄道,与地同心为丙。内圈为太阳之本天,其心丁有最高、最高冲之线过丁心。如果太阳在
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春分前后半周,平行在实沈初度,而视行巳至申,即平行算外应加实至甲之弧,或
丁乙丙角,得太阳实躔;如果在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秋分前后半周,平行在鹑尾初度,而视行躔至戊,
即平行算内减尾至戊至弧,或丁乙丙角,得实躔。
凡是最高左右距弧相等,其加减之算也相等,求一即得二。
【图6】
丙乙丁角形,有丁丙两心差,有丙乙日地相离数,有乙丁丙角(上图为钝角),而求丁乙丙角为减差。
其法,全数(内)与丁丙边(外),比丙丁乙角余角(即丙丁午)之正弦(即丙午,内)与某数(外),
又丙乙边(外)与全数(内)比某数(即丙午,外)与乙角之正弦(即丙午,内)。
如果丁为锐角(最高前后90度必钝,最高冲前后90度必锐),
其法,全数(内,丁丙)与丁丙边(外),比丁角之正弦(内,丙子)与某数(外,丙子)。又丙乙边(外)、
与全数(内),比某数(外,丙子)与乙角之正弦(内,丙子)。
用前法推各度分之差,列表如后。
【图7】
求地半径之差法相同。例如,丁丙边为地半径,丙乙为太阳距地心之数,乙甲为日躔距天顶之数,丁乙丙为视差角,
而求乙角为视差之数。
其法,全数(内)与丁丙边(外),比甲丁乙角之正弦(内)与某数,又丙乙边(外)与全数(内),比某数(外),
与乙角之正弦(内),简表得其度分,以加所测之数。之所以加,是因为视高小于日高。
--
FROM 218.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