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人因月中阴影不太像兔子,还创作出一个神话。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录:很久以前,天帝释变成一位老人,说饿了,要狐狸、兔子和猴子找食物。狐狸叼来鲤鱼,猴子采来水果,兔子什么也没找到,天帝释大声嘲笑。兔子点燃柴堆,说:“老人家,我很卑微,没让您满意,就把我的身体当成一顿美餐吧。”说完投入火中。天帝释很感动,将烤焦的兔子尸体放到月亮上。
在佛经中,兔、鹿常被刻画成指引者,比如:
一僧化缘无所得,路遇卖柴人,后者给了他食物。吃完,僧人消失。归途中,卖柴人见一兔,用手杖撩拨,兔子突然变成一具尸体,抱住卖柴人的脖子,卖柴人甩不掉,只好带回家。一到家,尸体立刻变成黄金,砍掉它的手,又长出新的金手,一会儿便黄金满屋。国王派人来看,试图抢夺,见屋中只有烂臭的尸体,只好作罢。
传说强化了中国人尊兔传统,在《太平御览》中,有类似的故事:东晋桓温手下一参军夜坐,见一兔向他张牙舞爪,挥刀便砍,正中兔子,却发现砍在膝盖上,血流不止。他把家中所有的刀都藏了起来,不久,又看到兔子,再用刀砍,再受伤,幸亏刀藏多日,不锋利,幸免于死。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学者王立认为,中国小说由此形成“逐兔见宝”的母题,比如《水浒传》第四十三回,“(李逵)赶出一只白兔儿来,望前路去了。李逵赶了一直,笑道:‘那畜生倒引了我一程路。’”兔子成峰回路转、意外收获的契机,这是中印“兔文化”共振的结果。
--
FROM 106.3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