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儒家还不成气候,甚至在战国那种大争之世更是靠边站的,他们重视有什么用?
那时候的平民就是和土地紧密绑定的,而土地就是贵族私产,私相授受、战败割地,在当时都是稀松平常。齐桓公和燕庄公散步走不过了站,一张嘴就把一大片土地给了燕国,没办法,爷们儿要脸儿。反过来,平民给谁交租子不是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是上到天子下到各级有封地的贵族圈子里的事。礼不下庶人,这种什么一体啊、一荣俱荣啊、你中有我啊,也不包括庶人。即便有个别庶人想跟他们一荣俱荣,人家还要问“你是谁啊?”“你算老几啊?”“你组织人打个漂亮的防御战,让我们老爷们脸面往哪儿搁?”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诸侯国上下是一体,老百姓是子民,不是奴隶制私产,可随时杀掉他,子民都可以挑行仁政的国家,为什么原儒这么重视仁,就这道理。苛政猛于虎就搬家。其实从天子到诸侯都是一体,一荣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所以都有礼的约束,不能象秦以后那样专制
: 所以主观上忠心即可,允许有输赢,没有常胜将军
--
修改:whx83 FROM 120.246.29.*
FROM 120.2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