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上下是一体,老百姓是子民,不是奴隶制私产,可随时被杀,子民都可以挑行仁政的国家,为什么原儒这么重视仁,就这道理。苛政猛于虎就搬家。其实从天子到诸侯都是一体,一荣俱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关系,都有礼的约束,不象后秦那样,北虏强敌来犯,所有文武官员装病在家看形势,谁占上风就认谁,反正一样做官,江山姓什么与他们无关。
所以主观上忠心即可,允许有输赢,没有常胜将军。101也有败的时候,如果一枪干掉,肯定不利;如果输多胜少,就降职。但如果象国军那样拿回扣,本应严惩的罪犯却没有被枪弊,可见光头逃到宝岛的命运是注定的
【 在 whx83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时候打仗是贵族的事儿吧,统帅也是贵族,出将入相嘛,战时是将军,平时是辅佐文官。大家彼此之间还都是亲戚,你儿子娶了我闺女,我儿子娶了你二姨……你处置谁啊?打仗打输了,不管是亖人还是割地,那都是上层的个人资产重组而已(那时候没有民族郭嘉的概念,土地,包括土地上的人,都是上层的私产。私相授受不叫事儿,上升不到民族啊郭嘉啊荣辱的层面。)。先秦时期,官爵都是贵族圈子垄断的,只要熬年头,该是你的迟早是你的,不该你的你也得不到。这样,你追究啥?搞急眼了直接把你国君换了,反正大家都有相同的蓝血,再推一个国君也不是啥难事。
: 后世帝制,或者从商鞅变法之后,打丈不再只是贵族的游戏,而是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下层人参与进来。国君以及后世的帝王也不待见贵族太强,也需要有下层人参与进来。军功是激励下层人上进的一大利器。别说什么“做多错多”,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你怎么不说打好了回来还加官进爵呢?从武将出身来说,大批的下层出身的也需要这个来求进阶。这时候如果再不追究打败的责任,那成了无本的买卖了。
:
--
修改:chunzai FROM 117.143.138.*
FROM 117.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