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疑问一直在心里,写出来求教方家
中国古代 自宋以后 读书必读《四书》 里面开宗明义的说 要“格物致知” 到了朱熹融合道家理论 开始说“理” 主张今天格一物 明天格一物 自然就明理了 到了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 就严格按照朱熹说的 去格了竹子 可是格了半天没格出什么理来 然后转向 搞了心学 关注起内心来了
西方的神学 是要信上帝 信圣经 没说要研究;中国的圣贤书里 明明白白的说要研究“物” 结果人家研究出东西来了 我们却讨论起了“心性” 为什么呢?
另外 王阳明“格物”竹子 怎么能什么也格不出来呢 中国的中医有一套研究人体的方法 不论正确与否 “望闻问切”好歹也是一套系统的方法啊 王安石还说过 圣人之观于天地鸟兽虫蛇 则往往有得 为什么王阳明看竹子 却一点得也没有呢?
简单的说 在不重视研究外在的西方思想环境下 西方人真的接近了自然的规律;而在强调研究自然规律的中国思想环境下 中国人却闭上了眼睛 说“心外无物” 远离了自然的规律,为什么呢?
================
自己想了一个答案,看中外古代思想类书籍 发现对于古代哲人对于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人类道德是同时关注的,而且早期思考中,经常混在一起考虑,比如根据自然的现象构筑人类社会秩序,或者对自然行为进行拟人化的解释等。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对自然的困惑和好奇,而是对内心世界和社会面临问题的关注,因此古代中国人研究的问题也就着眼于内心和社会,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其他的就无所谓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修身齐家” 所以“格物”获得的“知”要满足这个要求才可以 很显然 自然的规律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王阳明没有从竹子中获得道德启示 所以就转向了 王阳明的“知”是“良知” 而不是“知识”
--
修改:newmorning FROM 59.66.204.*
FROM 59.6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