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396年,"晉人圍津、長陵,克之。"引发新一轮晋楚争霸。"王命平夜武君率師侵晉,
逾郜,止[灷阝](滕?)公涉澗以歸,以復長陵之師。"
接下来《系年》没有说"明歲",而是说"厭年",到底过了几年?通过后问可推知,是过
了5年,到了BC391年。因为后文战役发生地在"武陽之城",而武阳正是楚人对榆关的叫
法,因此这一战役正是《楚世家》悼王"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为什么
过了5年韓取(烈侯)、魏擊(武侯)才"圍武陽,以復郜之師"呢?主要原因大概是三晋
联合行动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BC396年魏文侯卒,武侯立。《太平御览》引《史记》(
《竹书纪年》)晋烈公二十三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也。晋
烈公二十三年为BC393年,次年太子喜出奔,立晋桓公。这标志着晋主彻底丧失了宗主地
位,也使三晋的统一行动越来越缺少法理。《史记》记载大梁榆关之役三晋均参与,但
《系年》只记韩、魏而不及赵,可见赵氏实际并未参与攻楚,这也为不久之后赵敬侯上
台与魏彻底决裂埋下了伏笔。
《系年》未羞于记录此战楚军惨败损兵折将的详情:"楚師大敗,魯陽公、平夜悼武君、
陽城桓定君,三執珪之君與右尹昭之竢死焉,楚人盡棄其旃幕車兵,犬逸而還。"魯陽公
、平夜君、陽城君都是楚惠王以来楚国经营北方的重要封君,即所谓"三執珪之君"(執
珪是战国时期楚制的最高爵位)。首代魯陽公为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公孙宽,首代平
夜君为昭王之子良,可能主要是这两人的后代形成了战国时期楚国的景氏、昭氏两大公
族。三執珪之君与右尹昭竢战死,辎重全部损失,军队"犬逸而還",可谓是战国初期楚
国最惨重的一场失败。
"陳人焉反而入王子定於陳。"《楚世家》惠王十年(BC479年)灭陈以为县,至此陈国已
灭国近90年,陈人反并非为了复国,而是为扶持王子定入主楚国。陈、蔡等大县作为楚
国的北边重镇,自春秋后期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谓"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
皆千乘"(《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平王就是凭借蔡公的地位推翻灵王入主楚国的。可
见榆关之败不但使楚国军力国势受损,甚至直接威胁到了楚悼王的王位。因而此战之后
悼王才力排贵族众议,任用吴起,决心改革。
另外,此战魏军主帅也有可能就是吴起,这样悼王对吴起的欣赏,以及楚国贵族对他的
仇恨,就都可以理解了。
"楚師將救武陽,王命平夜悼武君李人於齊陳淏求師。陳疾目率車千乘,以從楚師於武陽
。甲戌,晉楚以戰。丙子,齊師至喦,遂還。"
《六国年表》于此年记秦伐韩宜阳,取六邑,乃是楚向秦求救的结果。据《系年》可知
,楚人还向齐求救,在东西两路救兵的援助下才击退晋军。秦军攻击的是韩氏控制下的
宜阳,齐军则直接奔赴榆关。"陳疾目率車千乘,以從楚師於武陽",千乘在战国时代的
军力来说并不算是一支大军,但考虑到刚刚在13年前齐军主力被全歼(《吕氏春秋》不
广称晋军歼灭齐军后"得车二千,得尸三万"),齐人能拿出这样一支援军来也是不容易
的,而且确实对晋军起到了威慑作用。
这里再次值得注意的是楚人是向"陳淏"求救,而不是陈和。据《史记》,这时齐国的在
位者是陈和,如果陈和在位,为什么《系年》只提到陳淏呢?
结合第二十二章内容,我认为,约在BC404年以后,陳淏陳和二人是共同执掌齐国政权。
但在BC391年前,陳和或已死,或因故去位,由陳淏单独执政。陳淏死于齐康公二十二年
(BC383年),陈剡立,剡即为陳淏之子。《史记》绝口不言陈淏陈剡父子事,《竹书纪
年》只记侯剡立而不言其与陈和之关系,暗示了陈淏陈剡与陈和陈午,实为并列匹敌的
陈氏两支。《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
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陈午于BC373年政变上台后,极力抹杀陈淏陈剡一支的事迹。
据《史记》,BC389年,齐田和与魏、卫会浊泽,经魏武侯向周王求为诸侯事,或并无其
事(作为魏官史的《竹书纪年》并未提到此事),或是将陈淏之事移于陈和。总之,田
齐国家之初创,陈淏陈剡父子作用恐怕决不下于陈和陈午,但在现存的史料中竟已很难
见到了。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二十三章记载了BC401年至BC391年间楚、晋、郑、宋的史事,可补此段历史空白。
: 由"楚聲桓王立四年"后接"聲王即世,悼哲王即位"可知楚声王在位四年,卒年为BC401年
: 。《史记》声王在位六年有误。同年《六国年表》有"秦伐魏,至阳狐",即《系年》"秦
: ...................
--
FROM 112.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