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alarm (五毛五分五麻袋,来者不拒)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如果援军组织得力、第十军死战不降,是有可能守住衡阳的。当时日军也
: 已经极度困难,尤其是后勤,野战医院宛若阿鼻地狱,伤病员宁愿随队行动、
: 也不愿意进医院——随队行动尚有一线生机,进了医院就凶多吉少。因为后勤
: ...................
谢谢回复,跟我的判断基本吻合。有大牛的肯定,有了底气,呵呵。
不过,依照花生米的这样囤积粮饷、对付杂牌和共军的战略,美国是不愿意更多给他援助的。昨天晚上读的《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提到在开罗会议刚开始的时候,罗斯福是极力想扶一把蒋介石,但蒋介石的狮子大开口让罗斯福很厌烦(到这个时候,美国政府中大多数人都反对继续把大量的美援倾注于中国战场,以维持中国的抗战局面,因为他们已经从史迪威和其他各个渠道得知蒋介石并不想打仗,罗斯福是支持蒋介石的少数派的头领)。开罗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立刻北上德黑兰和斯大林开会,斯大林否决了英国人在欧洲周边打仗的主意,坚持要英美直接侵入欧洲大陆,同时很爽快地答应了德国投降之后,出兵东北。这让罗斯福觉得斯大林是他的得力马仔,起了抛弃蒋介石的念头。而且这时候太平洋战场美军步步前进,似乎不再需要维持中国的空军基地以进行对日本的大规模轰炸--可以直接从太平洋上的岛屿进行。美军对日战略中对中国战场的依赖程度在开罗会议前后跌落了很多。
当时在开罗会议上,蒋介石坚持Y-Force前出缅甸的先决条件是英国开展海路攻势,拿下仰光,切断日本人的退路。但英国佬一贯地不配合使得罗斯福陷入两难,在口头上给了蒋介石一个commit,但并没有得到丘吉尔的允诺。等从德黑兰回来之后,由于斯大林答应出兵东北使得花生米重要性大大降低,加上由于要开辟法国的第二战场,英国人更要紧牙关不松口在缅甸打仗,使得罗斯福最后通知花生米仰光战役off,书里面说道,其实这也是罗斯福对中国战场的希望off掉了。
开罗会议前后,是美国援助中国力度的一个转折点(之后虽然还在支持,但属于惯性的范畴)。90个美械师的承诺,自此以后美国政府从上到下都没有什么人去认真对待了。
--
FROM 192.14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