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什么小球的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而不是垂直于水面向上?怎么
No One Can Explain Why Planes Stay in the Air
Do recent explanations solve the mysteries of aerodynamic lift?
BY ED REGIS
February 2020 Issue
The Sciences
In December 2003, to commemorat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flight of the Wright brothers, the New York Times ran a story entitled “Staying Aloft; What Does Keep Them Up There?” The point of the piece was a simple question: What keeps planes in the air? To answer it, the Times turned to John D. Anderson, Jr., curator of aerodynamics at the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and author of several textbooks in the field.
What Anderson said, however, is that there is actually no agreement on what generates the aerodynamic force known as lift. “There is no simple one-liner answer to this,” he told the Times. People give differen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some with “religious fervor.” More than 15 years after that pronouncemen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t accounts of what generates lift, each with its own substantial rank of zealous defenders.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flight, this situation is slightly puzzling. After all, the natural processes of evolution, working mindlessly, at random and without any understanding of physics, solved the mechanical problem of aerodynamic lift for soaring birds eons ago. Why should it be so hard for scientists to explain what keeps birds, and airliners, up in the air?
【 在 pkucannot 的大作中提到: 】
: 风阻这个东西就是物体表面有一层边界层,边界层很薄,外面是势流体。如果这个理论有问题,或者哪些现象解释不了,可以指出来。其他类比没道理的。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3」
--
FROM 49.93.79.*
很容易被误导成 有问题
【 在 shrine08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滴水理论上被排开一立方没啥问题的吧
--
FROM 49.93.79.*
【 在 snowfiel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之前看过文章,说飞机上升的动力一直没有搞清楚,没有 有说服力的数理模型
: by the way,你的回复 我收不到提醒
:
: ...................
让飞机“上升”(其实是指飞机向其纵轴垂直“上方”运动)的力微观上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每一个流体微元沿飞机纵轴方向运动,被各种气动结构(包含虚拟结构如脱体涡甚至激波)影响后向纵轴垂直“下方”偏转,这个偏转的速度分量*微元质量取相反数,即飞机从该微元获得的“上升”动量
微观解释就是每一个流体微元与飞机之间的动量守恒定律
宏观解释由于人类总喜欢概括归纳出一些唯象公式,而飞机升力的来源是多种来源,只有极端条件下才能有一种占绝对优势因而概括出一个公式,其它大部分条件下都无法概括为一个或两个公式
--
FROM 223.104.212.*
很遗憾,你没有细想,以波音737为例,起飞重量50-80吨,机翼面积124.5平米,空中最大安全过载1.5G,算出每平米最大载荷 602-964kg/m2
你用上下流速差百分之几的风速产生600-960kg/m2的承载能力?
上学时候老师在二张纸中间吹气,使二张纸靠近,解释流速快压力降低。
但飞机机翼即便有附面层、不可压缩的外层二个流体,其流速差能有多少?能比一个人吹气大多少?能让两片铁板往中间靠拢吗?能在二张纸或二张铁板之间产生600-960kg/m2的压力差吗?
数量级差了好几倍,凭直觉就感觉不对。
你说的模拟实验肯定有其他因素,比如增加了机翼安装角。
【 在 pkucannot 的大作中提到: 】
: 。。。风洞实验都做了多少年了,数值模拟更是一大堆,这还能质疑?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3」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Dol Guldor Express」
--
FROM 183.9.65.*
你说的叶素理论我也学过,但是现实是,所有螺旋桨、直升机旋翼、飞机固定翼,都有一个安装角
螺旋桨、直升机旋翼的安装角非常大,最小的地方有20多度,最大的靠近轴心的安装角可达60-70度,固定翼机翼的安装角,速度快的飞机有3-5度,速度慢的老飞机可以到12度,这个安装角才是关键。
如果安装角等于0,飞行员还要仰着头开飞机,如果螺旋桨、直升机旋翼安装角是0,根本没有动力输出。所以叶素理论是骗人的,在机翼上表面的附面层,厚度只有1、2mm,用来计算压力差的气体厚度,到不了1m,因为机翼厚度没那么厚,不会将气流扰动传到1m以外的空气,靠着不到1m厚空气质量,能产生600-960kg/m2承载力?
【 在 mar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让飞机“上升”(其实是指飞机向其纵轴垂直“上方”运动)的力微观上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每一个流体微元沿飞机纵轴方向运动,被各种气动结构(包含虚拟结构如脱体涡甚至激波)影响后向纵轴垂直“下方”偏转,这个偏转的速度分量*微元质量取相反数,即飞机从该微元获得的“上升”动量
:
: 微观解释就是每一个流体微元与飞机之间的动量守恒定律
:
: 宏观解释由于人类总喜欢概括归纳出一些唯象公式,而飞机升力的来源是多种来源,只有极端条件下才能有一种占绝对优势因而概括出一个公式,其它大部分条件下都无法概括为一个或两个公式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Dol Guldor Express」
--
修改:williamtong FROM 183.9.65.*
FROM 183.9.65.*
这文章说的是怎么给非专业的人解释有困难,无论用伯努利方程还是牛顿定律都有问题。但是科学上是没有争议的,就是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可以算出上下面的压差
【 在 snowfields 的大作中提到: 】
:
: No One Can Explain Why Planes Stay in the Air
:
: Do recent explanations solve the mysteries of aerodynamic lift?
:
: BY ED REGIS
:
: Fe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3」
--
FROM 114.92.173.*
标准解法应该是对入水面压强求积吧
【 在 luoxiaoyi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CiJianSN (此间少年), 信区: PreUnivEdu
: 标 题: 为什么小球的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而不是垂直于水面向上?怎么证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Nov 19 17:36:56 2020), 站内
: ...................
--
FROM 116.235.128.*
你好歹搞清楚浮力的原理,再来说觉得
妈的,joke版
【 在 nokia9500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浮力应该是垂直于水面的。
: 题目里面没说小球的运动状态是加速减速还是匀速。以及水面相对于小球的运动状态。
--
FROM 222.129.1.*
说个例子,就拿20丝带机来说,其中对于升力具有极大贡献的,是翼面之上的拉涡。
由机头凸出的曲线和鸭翼拉出的涡旋泡儿,经过主机翼之上之时会破裂,形成类似低压区,极大增加了上下翼面的压力差,因此极大地提高了 “升力”,或者说未必算升力,因为它接近垂直飞行的时候翼面的所谓“上下”也是有压力差的,所以实际效果是形成了良好的机动力。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地效飞行器,靠一定速度下,稳定地压缩翼下空气,使得翼面上下的空气本身就产生密度差,从而加大了飞行器的“升力”。
力的作用方式很复杂,但是大都可以归结为“翼面上下压力差”,
而翼面上下流速不同产生的压力差,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之一。
【 在 william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叶素理论我也学过,但是现实是,所有螺旋桨、直升机旋翼、飞机固定翼,都有一个安装角
: 螺旋桨、直升机旋翼的安装角非常大,最小的地方有20多度,最大的靠近轴心的安装角可达60-70度,固定翼机翼的安装角,速度快的飞机有3-5度,速度慢的老飞机可以到12度,这个安装角才是关键。
: 如果安装角等于0,飞行员还要仰着头开飞机,如果螺旋桨、直升机旋翼安装角是0,根本没有动力输出。所以叶素理论是骗人的,在机翼上表面的附面层,厚度只有1、2mm,用来计算压力差的气体厚度,到不了1m,因为机翼厚度没那么厚,不会将气流扰动传到1m以外的空气,靠着不到1m厚
: ...................
--
FROM 111.30.222.*
飞机升力主要是靠仰角 也即攻角吧 主要是迎风所受的风压力的垂直分量 我感觉没多少靠伯努利原理
--
FROM 4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