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甲医院医生收入提前和美国医生接轨
前段时间去某三甲医院看病,60块挂了一个40岁出头副主任号,看病效果一般,但是该科室该医生已经是最高级别医生了。
近期因需复诊,在该医院网上APP挂号,却这么也无法挂上该医生的号。后来发现,该医生出诊时间基本都改成特需门诊了,挂号费300块。看了一下几天的挂号情况,似乎该医生的特需号还是很紧俏。
我根据网上出诊安排替该医生算了下,该医生每周仅特需挂号费一项就达4万2千以上(按每个半天20个号计算)。如果挂号费都归医生,则可推断该医生每年仅特需挂号费一项收入即可达200万以上。
我查了下,该医院特需门诊挂号费最低300,最高800。
这不是个例。另一家我常去的三甲中医医院,高职级的中医基本上都安排有特需门诊。大多都是300,500,800的挂号费。可以推算,特需挂号800的医生,如果每周出诊5个半天,且总能挂满号,则每周诊费8万,全年诊费收入400万。
如此看来,三甲医院医生们收入已经提前和美国医生收入接轨了,真是替我们中国人长了脸。据网上信息,美国大多数医生年薪大多数是30万-40万美元,但是去掉各种税、扣除、医生保险等,实际到手收入仅为税前收入50%出头,也就是15万-20万美金出头。不知道中国医生实际到手是多少,但是按照中国社会个税和扣除的常识来思考,估计中国三甲医院资深医生实际到手的比例要高于美国同行,实际到手的金额按汇率换算也会高于美国同行,实际购买力就更不用说了。试想一下,若特需挂号费是800,半天出诊特需,挂号费可达1万6,而收入处于中间的出租车司机每月辛辛苦苦早出晚归,每月也就挣个7-8千。这合理吗?
这凸显了一种不合理,就是三甲医院特权。患者到三甲医院看病,无需提前绑定医保医院,而且患者总是希望到高等级医院去找高等级医生看病,这相当于人为加大了三甲医院高等级医生的供需矛盾。也使得这些医院医生只要熬下去且技术不要太拉垮,成为高职级医生,就有很大希望成为一名高收入的特需医生。但是代价是什么呢?是患者被迫出高价,是患者的就医体验变差。为什么医患矛盾这么激烈,医生们有没有从自身思考过原因呢?
所以这里卫生相关管理部门应该考虑一下,如何改善一下这种人为制造紧缺、并且某些人利用紧缺谋利的不健康现象。
--
FROM 39.15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