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被讨厌的勇气
最近喜马拉雅听了被讨厌的勇气,里面的阿德勒思想给了还是挺多的新认知。其中有讲到对他人的存在本身感到喜悦和感谢,而不是他做了什么。里面有一些亲子教育的内容让人有一些启发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完全接受和做到。
比如对孩子有作为妈妈的期望和规划,但书里提到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因为有期望必然会对应反面失望,尝试了一些改变,比如从7分降低到4分,发现还是不行,心态就会崩,然后周而复始。
有时候在想,小宝宝的时候,只要他健康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随着长大,想要他学习好运动好性格好,贪念越来越多。而孩子对家长却没有要求,仅仅因为你是他的父母这样的存在而爱你。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222.129.3.*
对家长没要求吗?
为啥看哪些挖坑的说要父母成为富一代呢?
【 在 plumel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近喜马拉雅听了被讨厌的勇气,里面的阿德勒思想给了还是挺多的新认知。其中有讲到对他人的存在本身感到喜悦和感谢,而不是他做了什么。里面有一些亲子教育的内容让人有一些启发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完全接受和做到。
: 比如对孩子有作为妈妈的期望和规划,但书里提到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因为有期望必然会对应反面失望,尝试了一些改变,比如从7分降低到4分,发现还是不行,心态就会崩,然后周而复始。
: 有时候在想,小宝宝的时候,只要他健康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随着长大,想要他学习好运动好性格好,贪念越来越多。而孩子对家长却没有要求,仅仅因为你是他的父母这样的存在而爱你。
: ...................
--
FROM 211.143.51.*
有些东西像玄学,你真的相信了可能你才能做到。
【 在 plumel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近喜马拉雅听了被讨厌的勇气,里面的阿德勒思想给了还是挺多的新认知。其中有讲到对他人的存在本身感到喜悦和感谢,而不是他做了什么。里面有一些亲子教育的内容让人有一些启发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完全接受和做到。
: 比如对孩子有作为妈妈的期望和规划,但书里提到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因为有期望必然会对应反面失望,尝试了一些改变,比如从7分降低到4分,发现还是不行,心态就会崩,然后周而复始。
: 有时候在想,小宝宝的时候,只要他健康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随着长大,想要他学习好运动好性格好,贪念越来越多。而孩子对家长却没有要求,仅仅因为你是他的父母这样的存在而爱你。
: ...................
--
FROM 219.237.112.*
有点玄学的感觉,好像也是类似信仰的力量,感叹很多时候道理都懂却做不到,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感到知行合一难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在 Mia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些东西像玄学,你真的相信了可能你才能做到。
--
FROM 222.129.5.*
孩子对家长的要求慢慢就多了。比如自己的父母不懂教育,耽误孩子。希望父母懂得教育。要求都挺高
--
FROM 124.207.9.*
是的,向很小的孩子学习
细心地观察会发现,小小的孩子要么不关心大人怎么生活,要么也只会在大人不开心的时候给予安慰
他们很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绝不会去教育、要求大人按他们的建议生活
成年人常常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
小小孩童对父母的崇拜,使得父母容易迷失在“我有能力对孩子做人生指教”的幻觉里
如果做父母的保持谦虚,就会发现孩子并不见得看得上自己的期望和规划
孩子之所以听话,可能有一半是对父母的爱,一半是受迫于父母的强权
就像一个小孩躺在马路上打滚哭闹让家长屈服,家长暂时屈服却不会认同孩子的要求
父母使用强权让孩子暂时屈服,孩子心里也不大会认同,而随着他们的成长和力量的增加,反叛只会越来越多
父母的期望和规划,如果能与孩子协商而达成一致,那自然是理想的
如果遭遇孩子的拒绝,还强行要给予,那很可能造成对于孩子心理边界的侵入
所以可能就是要一边平等积极地协商,一边被拒绝的时候学着松手
成年人把期望施于孩子而遭遇抗拒,可能会感觉到那个“期望”无处安放的难过
但那的确是成年人自己的议题
要处理这个议题,笼统一点来说,先要承认这些期望没有机会被满足,再去哀悼和放弃这个“不可能”带来的绝望感
在心理治疗的领域,这种过程也被称为“修通”
但并不容易,就如同断舍离,对于有些人来说很容易,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放弃是非常非常艰难的
【 在 plumel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点玄学的感觉,好像也是类似信仰的力量,感叹很多时候道理都懂却做不到,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感到知行合一难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修改:psycholo FROM 120.244.22.*
FROM 124.64.126.*
客体分离 不要去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书里的这个观点是一个很好的让人“逃避”管孩子的借口了,当家长提醒、指正的义务已经做到了,孩子没有行动,不符合我的期待,那是他的课题。但实际内心又会矛盾的觉得这不过是为自己无能为力的说辞。不过这样做确实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很多冲突,尤其孩子越来越大,越是觉得如此。
对孩子也好对其他人也好,当期待未被满足而感到失望的情绪却是自己的课题,是自己要为这种情绪负责和处理,不能指责他人没有满足你。看起来好像很正确,又觉得这样有点无情。
【 在 psycholo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向很小的孩子学习
: 细心地观察会发现,小小的孩子要么不关心大人怎么生活,要么也只会在大人不开心的时候给予安慰
: 他们很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绝不会去教育、要求大人按他们的建议生活
: ...................
--
FROM 222.129.5.*
嗯,可能如果不是有“逃避责任”或“无情”这些感受,那分离就会容易多了。的确是很困难的
面对客体分离的“无情”的感受,就很真实地反映了在早期跟客体的关系中“情感不足够”的状态。如果在分离个体化阶段之前得到的满足是恰到好处的(既得到了关注,也没有被强行地侵入),那么分离就会变得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但如果那个时期的满足,既有、又不足够(数量不够,或质量不够,比如以爱的名义强行干预),可能就会引诱人们停留在分离阶段之前以寻求可能的更好的满足,这是人们被困在分离之前的原因
不论是谁的课题,那个课题都有缘由。未曾被很好地满足是一个令人难过的遭遇,但由此带来的心理上和现实中的挫折,却是你在承受的。责备自己并不公平
【 在 plumelet 的大作中提到: 】
:
: 客体分离 不要去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书里的这个观点是一个很好的让人“逃避”管孩子的借口了,当家长提醒、指正的义务已经做到了,孩子没有行动,不符合我的期待,那是他的课题。但实际内心又会矛盾的觉得这不过是为自己无能为力的说辞。不过这样做确实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很多冲突,尤其孩子越来越大,越是觉得如此。
: 对孩子也好对其他人也好,当期待未被满足而感到失望的情绪却是自己的课题,是自己要为这种情绪负责和处理,不能指责他人没有满足你。看起来好像很正确,又觉得这样有点无情。
: --
:
--
FROM 120.244.22.*
关于你提到的,有些内容是有启发的,但是很难在生活中接受和做到,是这样的啊
有好多的时候,我们知道了正确的方向,要做到它不容易。因为这个方向和我们的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就有点像我们知道自己前面有个目标,有一万米,就还需要花一段时间和努力才能走到。
不要泄气,继续尝试~~~
【 在 plumel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近喜马拉雅听了被讨厌的勇气,里面的阿德勒思想给了还是挺多的新认知。其中有讲到对他人的存在本身感到喜悦和感谢,而不是他做了什么。里面有一些亲子教育的内容让人有一些启发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完全接受和做到。
: 比如对孩子有作为妈妈的期望和规划,但书里提到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因为有期望必然会对应反面失望,尝试了一些改变,比如从7分降低到4分,发现还是不行,心态就会崩,然后周而复始。
: 有时候在想,小宝宝的时候,只要他健康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随着长大,想要他学习好运动好性格好,贪念越来越多。而孩子对家长却没有要求,仅仅因为你是他的父母这样的存在而爱你。
: ...................
--
FROM 120.245.70.*
有时候很难过地要去面对讨厌自己孩子的感受,比如今天,约定好的事情他不去做,说了几遍没有办法让他去那就算了吧,我说你去自己房间吧,他不愿意,好那就一起呆在客厅吧,他不停地找茬,自制类似弹弓效果的笔不停地影响别人,我说你在这如果继续影响别人那就回自己房间,不要最后大家都不高兴。他不听,最后他不停地挑衅没有控制好自己动手用戒尺打了他。这其实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这样的问题,是漠视他离开那个当下的环境还是继续调整自己心态?我非常讨厌好好说的时候无动于衷去挑战别人的容忍度,也很希望他能知道适可而止,每当这个时候自己是无比沮丧的,既是对自己教育无能为力的沮丧,也会担心他成为一个熊孩子一样的人。
--
FROM 223.1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