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以现在角度看,胡适的白话运动是积极的吗
路过
--
FROM 159.226.25.*
中学就和中医一样 没前途
【 在 District9 的大作中提到: 】
: 胡适时代是中华文明三千年以来最衰的时期,这帮新青年把衰落归结于中华文化本身,所以主张全盘西化,废文言,改简化字,甚至拼音化,都是那时候开始提出来的。当时还有另一派,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输给了新青年
--
FROM 76.176.68.*
发外交部深入学习,不用典非常有必要,外交部经常词不达意。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惭愧,最近才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原文手稿,言简意赅八条。有的说的很实在,比如第一条“须言之有物”,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段雍正帝听奏章的不耐烦情绪,换做我只会更不耐烦;有的值得商榷,比如第六条“不用典”,用典其实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和信息量;有的则是指导性意见,还需要进一步定义规范,比如第三条“须讲求文法”,“文法”这个概念具体包含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总的来说,胡适的这八条有助于信息的传播效率,是试图把汉语推向逻辑更加严谨的方向,具有积极意义。不过汉语本身就有意境的特质,留白给人意会的空间是汉语的魅力之一,而且古文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比白话文更凝练,给人的力度感更强,所以完全丢弃古文也有些可惜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3」
--
FROM 114.253.33.*
没有胡适,就没有敌情,就没有现在的科学
还考八股?
【 在 tcwyzhf 的大作中提到: 】
: 惭愧,最近才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原文手稿,言简意赅八条。有的说的很实在,比如第一条“须言之有物”,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段雍正帝听奏章的不耐烦情绪,换做我只会更不耐烦;有的值得商榷,比如第六条“不用典”,用典其实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和信息量;有的则是指导性意见,还需要进一步定义规范,比如第三条“须讲求文法”,“文法”这个概念具体包含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总的来说,胡适的这八条有助于信息的传播效率,是试图把汉语推向逻辑更加严谨的方向,具有积极意义。不过汉语本身就有意境的特质,留白给人意会的空间是汉语的魅力之一,而且古文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比白话文更凝练,给人的力度感更强,所以完全丢弃古文也有些可惜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3」
--
FROM 123.112.64.*
现在人啥都敢说啊
--
FROM 34.98.250.*
西方人不也经常莎士比亚啥的
说的好像外国就没典故似的
【 在 arwin 的大作中提到: 】
: 装逼之用而已,尤其外交场合,用典的人都应该被追责。因为外国人很容易无解,完成国家损失。
--
FROM 219.236.127.253
胡博士的名声水分很大,但具体白话文这个事,要放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比起来贵版诸高知完全不考虑当时的背景和需求,其实比他胡某人蠢很多,虽然这已经是常态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吧,虽然这个词本身疑问挺大,多少还能意识到自己该干的。比起来诸位废柴高知,都是在灌水环境里培养出来的,都是默认寄生虫属性。
--
FROM 36.96.79.*
你说的这还真是不懂
【 在 westholly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用典基本就是成语故事这个范围了
: 古代文人用典要多不少 而且很多按现在观点看是很偏僻的 比如四书五经里几个字 就是典
: 太和殿上那个 建极绥猷
: ...................
--
FROM 61.242.149.*
标题就不对,用现在的角度评价历史??
研究历史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回到当时的情境下,而不是以今论古
--
FROM 120.245.66.*
匾额说明不了什么。
其实,唐宋以后的文言和先秦不是一回事,简易多了,但是白话也越来越通行了。
【 在 westholly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用典基本就是成语故事这个范围了
: 古代文人用典要多不少 而且很多按现在观点看是很偏僻的 比如四书五经里几个字 就是典
: 太和殿上那个 建极绥猷
: 中和殿上那个 允执厥中
: 那时读书人都精研四书五经 所以都明白
: 现代人不专门去查 不会明白意思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Redmi Note 7」
--
FROM 223.10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