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雅克萨之战后,明明赢了,为何还割土地?
还我是极右翼,你连我偏左都看不出来。只不过我识破了你们这些伪装成左壬的极端xx族分子罢了。
【 在 sosei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人,有汉族人,不等于那苦寒之地是人喜欢去,喜欢居住生活的地方
: 就是21世纪了,东北还是流出人口到繁华地区状态。你以东北还有人生活为理由,呵呵,有啥说服力
: 再举个栗子
: ...................
--
FROM 223.104.38.*
不管是气候还是经济原因,东北人口增加不起来是真的,现在东北年轻人都少了很多,不论是今天还是清朝,气候和经济因素都存在,汉人不是没办法了都不愿意去边疆,没什么区别,柳条边的作用被夸大了。汉人就喜欢守在关内,我接触过很多江浙一带的人,发现对东北,西北,西藏等苦寒之地毫无兴趣,认为是负资产,甚至觉得没必要有这些地方,这些人当国家领导人绝对不会重视东北地区和边疆建设和安全,会反对抗美援朝。现在的现实就是这样,东北几乎被放弃了。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又是这种偷换概念,乱扣帽子
: 东北人往内地流动,是经济不平衡的问题,气候能占多大因素?
: 而你把清朝完全禁止汉人前往山海关外的柳条锁边政策,跟现在东北的人口自然流动偷换概念,其心可诛。放心好了,东北已经是完全汉化了,因为人口基数在那里,连西南、越南在汉朝后逐渐脱离汉文化的那种可能性都没了,某些人想搞伪满复兴的图谋是永远要失败的。
--
FROM 112.4.211.*
那你如何解释柳条边取消后,持续近100年的闯关东,以及今天东北的1亿人口呢。
所以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山东、河北、河南过去有大量人民,饭都吃不饱,没有地种。
明明当时条件,东北可以开垦的。满清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就不让人民去开垦。历史上,中国人为了躲避饥荒、生存,曾有大量流民迁徙,怎么会不愿意去边疆?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
假如你是东北人,只是为了东北经济鸣不平,那就更应该认识到清廷这个政策的危害了。
【 在 TEMPLATEcnt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管是气候还是经济原因,东北人口增加不起来是真的,现在东北年轻人都少了很多,不论是今天还是清朝,气候和经济因素都存在,汉人不是没办法了都不愿意去边疆,没什么区别,柳条边的作用被夸大了。汉人就喜欢守在关内,我接触过很多江浙一带的人,发现对东北,西北,西藏等苦寒之地毫无兴趣,认为是负资产,甚至觉得没必要有这些地方,这些人当国家领导人绝对不会重视东北地区和边疆建设和安全,会反对抗美援朝。现在的现实就是这样,东北几乎被放弃了。
:
--
FROM 223.104.38.*
【 在 pen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三千对八百
你去查一下史料吧,冷兵器对火枪没得打,围了一年多还打不下来。满清和印加帝国没什么两样
--
FROM 120.196.56.*
乔治三世为啥丢了十三块殖民地?
它真的打不赢么?
阿拉斯加为啥要卖给美国人?
很多时候都要算一算收益。
【 在 feng3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战争赢了,为什么还割土地给沙?奇怪
--
修改:Braun FROM 222.241.144.*
FROM 222.241.144.*
随着土豆、红薯、玉米、棉花的推广明末关内人口才过亿,到清末人口达到4亿,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耕地开始紧张,在这之前2000多年汉人都不去苦寒之地。战乱和XX矛盾使破产农民不得不闯关东走西口。同时科技进步使农耕民族在东北生活成为可能。东北那边不能种麦、稻、粟、红薯等汉人的主要作物,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主食是玉米和高粱这种耐寒耐旱作物,后来种子改良了,水充足的地方逐渐才可以种水稻,辽南可以种春小麦。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你如何解释柳条边取消后,持续近100年的闯关东,以及今天东北的1亿人口呢。
: 所以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山东、河北、河南过去有大量人民,饭都吃不饱,没有地种。
: 明明当时条件,东北可以开垦的。满清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就不让人民去开垦。历史上,中国人为了躲避饥荒、生存,曾有大量流民迁徙,怎么会不愿意去边疆?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
: ...................
--
FROM 112.4.211.*
你去用原始的方法种两年地,再去黑龙江农村住一个冬天看看,再谈农耕民族的问题。纸上谈兵。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你如何解释柳条边取消后,持续近100年的闯关东,以及今天东北的1亿人口呢。
: 所以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山东、河北、河南过去有大量人民,饭都吃不饱,没有地种。
: 明明当时条件,东北可以开垦的。满清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就不让人民去开垦。历史上,中国人为了躲避饥荒、生存,曾有大量流民迁徙,怎么会不愿意去边疆?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
: ...................
--
FROM 112.4.211.*
汉朝时候,中国人就在你那个“边”的外面种地了。再往北,扶余人早就种地几千年了。
近代时期,全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满清自己搞的技术条件滞后代差,还不让人去开拓。这事你洗地无用
【 在 TEMPLATEcnt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去用原始的方法种两年地,再去黑龙江农村住一个冬天看看,再谈农耕民族的问题。纸上谈兵。
:
--
FROM 223.104.38.*
再告诉你个事实,从清末到现在,东北都不是农耕人口占多数的地方,而是渔猎或者城市化程度全国最高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东北虽然产粮多,但人口都是工业人口,东北的发展从来靠的都不是农业,而是资源和重工业,很多城市叫做单一产业型城市,最温暖的辽宁地区工业人口超过90。光学历史是不行的,要懂经济,地理,农业,工业,政治才能讨论你现在讨论的问题。东北一年一熟,人均土地相同的情况下种地收益永远会比关内差,所以对农民的吸引力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农业人口密度永远低于关内。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你如何解释柳条边取消后,持续近100年的闯关东,以及今天东北的1亿人口呢。
: 所以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山东、河北、河南过去有大量人民,饭都吃不饱,没有地种。
: 明明当时条件,东北可以开垦的。满清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就不让人民去开垦。历史上,中国人为了躲避饥荒、生存,曾有大量流民迁徙,怎么会不愿意去边疆?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
: ...................
--
FROM 112.4.211.*
东北的开拓条件,在晚明的西学东渐和农业进步到来后,就已经具备,而且我再强调一遍,柳条边以外,包括中国从汉朝时代就开始开拓的辽宁地区,这里在明朝时人口就有500万以上(至于这些人去哪了,问你哒清,但别多问,问多了就是“挑拨民族矛盾”)。
近代时期各国发展节奏非常快,开拓时机也是转瞬即逝,东北地区哪怕早开发50年,外东北地区人口有一定基数 的话,形势也将大有不同。事实上,正是破除了柳条边封锁,闯关东的兴起,才让中国保住了东北,晚50年,后果就很严重。
【 在 TEMPLATEcnt 的大作中提到: 】
: 随着土豆、红薯、玉米、棉花的推广明末关内人口才过亿,到清末人口达到4亿,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耕地开始紧张,在这之前2000多年汉人都不去苦寒之地。战乱和XX矛盾使破产农民不得不闯关东走西口。同时科技进步使农耕民族在东北生活成为可能。东北那边不能种麦、稻、粟、红薯等汉人的主要作物,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主食是玉米和高粱这种耐寒耐旱作物,后来种子改良了,水充足的地方逐渐才可以种水稻,辽南可以种春小麦。
:
--
FROM 223.1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