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练球,有个职业出身的同事能给指点。
指导给我讲球的时候,经常说:不要发力,要加速。有时候又会说:这个球没有力量。
同事中不乏一些爱好者,有时候也会跟着蹭指导,想学学,但基本都是零基础的,自然而然就会把力量理解为“发力”或者“使劲儿”。既然要使劲儿,胳膊就用力绷紧,感觉跟要推铅球干体力活儿似的。
我们自己打发球机的时候,我看到他们胳膊那么僵硬,建议放松一点,他们都觉得如果放松怎么发力呢?
可见这个习惯叫法跟普通人的习惯颇有一些出入,只是可能业内人士都叫习惯了。
如果单纯从物理角度分析,一个球飞出来,能量就只有飞行的动能和旋转的动能,线速度和角速度两个变量完全决定了球的状态,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力量”。
而从击球的角度看,可以近似认为是一个完全非弹性碰撞,球的质量远小于胳膊和拍子,反弹速度取决于击球瞬间的相对速度。要提高球飞出去的速度,就要提高拍子跟球的相对速度,拍子要挥得快,要找准击球点(这是另一个很容易引起困惑的术语“合力点”)。旋转也可以类比分析,更复杂一点,但无非是拍面和摩擦点的相对速度。
平时经常提到的“速度”这个概念,是指更快的去做动作,其实是反应速度,不是手的速度。但有时候又跟“加速”有点混,加速而不发力,要求是胳膊本身别僵硬,但手的挥动速度要增加。
罗里吧嗦说了一大堆,就是想澄清一下,平时有些说法,如果教新手的话,可能更顺。
要求更快击球的时候,就提醒他要快速反应,减少等待时间,更早去击球,更快还原。
要求击球有“力量”的时候,就提醒他要加快挥拍的速度,提高球的飞行速度和旋转。
所谓“合力点”,就是让他体会怎么样能在球速更快的点击中球,这样可以提高拍子和球的相对速度。
--
FROM 123.1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