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说下一试的练习
学习新内容,容易找到快乐,等都学完快乐就要跟着转变了,可能会是能不能做出题的快乐。
跟下棋也差不多,没事杀一盘,这个是没事做道题。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看娃也挺愿意上的,我时不时鼓励一下娃。
: 我对娃说“你们学校的扛把子,第一个省队”哈哈,调侃式鼓励。
--
FROM 111.201.128.*
北京整体实力有,最顶尖的不是持续的,cmo金的人数这几年都比较靠前。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牛啊!
--
FROM 111.201.128.*
就像爬山,爬高一点就收获成就感,会得到启发。校内绝大多数题都是简单重复,我娃校平时测又容易,娃都没兴致了。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学习新内容,容易找到快乐,等都学完快乐就要跟着转变了,可能会是能不能做出题的快乐。
: 跟下棋也差不多,没事杀一盘,这个是没事做道题。
--
FROM 221.223.196.*
先学一试吧,觉得还不错,再碰二试,我观察每年省队,其实就是高年级的二三梯队和低年级的第一梯队组成。整体上高年级有着优势的,对于不是那种最出类拔萃的,都需要时间学习和沉淀的,而且好多人有了实力后第一次都容易出状况。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像爬山,爬高一点就收获成就感,会得到启发。校内绝大多数题都是简单重复,我娃校平时测又容易,娃都没兴致了。
--
FROM 111.201.128.*
还是看重一试的,毕竟一试覆盖高中数学嘛。
昨天对娃说“努把力,争取数学突破一下,然后转去物理,听说化学、生物也不容易拿高分”
娃说“不是要竞赛吗?”
没想到娃还惦记这事,我说“竞赛为主,物理为辅,也要早点解决”
其实,我的想法是借竞赛之机,产生动力提升一试,覆盖高中数学,然后就去拓展物理了。如果娃真激发了兴趣,一试能过关的话,就支持娃突突二试吧。二试内容对高考完全没有关联了,我是不大能放开让娃去碰的,看实际发展吧,现在肯定不泼冷水。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学一试吧,觉得还不错,再碰二试,我观察每年省队,其实就是高年级的二三梯队和低年级的第一梯队组成。整体上高年级有着优势的,对于不是那种最出类拔萃的,都需要时间学习和沉淀的,而且好多人有了实力后第一次都容易出状况。
--
FROM 221.223.196.*
感觉通过竞赛内容来促进校内是捷径。
高三一模的数学让小娃看了一遍,让娃不要做,就看一遍,有的知识点不难,忘了先不论,然后告诉我感觉。
娃看后说前面觉得不容易但都可以做。
大题尝试了最后一道数列,高中小蓝本的数列自己看过一些,一模数列题前两问能做,最后一问证明充要,娃说用数学归纳法可证充分,必要性不知道怎么证明。
觉得小娃高中数学已经开门了,拿下高中数学越来越确定,如一试得到切实提高,高中数学就可以放手了,不需要全面练习,等高中正常上课时就一遍过了,节省的时间可以用于拓展物化生。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学一试吧,觉得还不错,再碰二试,我观察每年省队,其实就是高年级的二三梯队和低年级的第一梯队组成。整体上高年级有着优势的,对于不是那种最出类拔萃的,都需要时间学习和沉淀的,而且好多人有了实力后第一次都容易出状况。
--
FROM 221.223.196.*
有兴趣情况下只弄跟校内相关是对的,没有竞赛氛围的情况下很少有玩命学的,阻碍太多了,自学为主,孤军奋战,这种学法现在想出竞赛成绩一般都得多学一些时间。
其他竞赛跟高中校内关系也一般,但前提也都是把高中部分弄完。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是看重一试的,毕竟一试覆盖高中数学嘛。
: 昨天对娃说“努把力,争取数学突破一下,然后转去物理,听说化学、生物也不容易拿高分”
: 娃说“不是要竞赛吗?”
: ...................
--
FROM 114.254.0.*
高考数列看天分也看发挥,一试弄完就见了竞赛习惯考察的方式方法,练几道数列题试试,行就行,不行就求稳。
实际上竞赛生通过不断的训练,练出了一种状态,旁边人会感觉他们节奏很快,读题都快。
【 在 scubawh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通过竞赛内容来促进校内是捷径。
: 高三一模的数学让小娃看了一遍,让娃不要做,就看一遍,有的知识点不难,忘了先不论,然后告诉我感觉。
: 娃看后说前面觉得不容易但都可以做。
: ...................
--
FROM 114.254.0.*
你之前就强调过“氛围”的重要性,非常认可。团体的智慧闪光是会相互启发促进的,即使平常的思维模式也是会相互传递的,单打的思维外延就太简陋了,想出成绩就得延长学习时间长度,现实得不偿失。
娃如果一试取得进展,突破二试的每一道题都需要很大的前置知识深化,这部分学习内容都远超出高考要求了,如果娃不能跳跃性地快速突破几何那道题,我就会限制娃投入时间而转向物化生校内拓展,要留出1年时间应对语文、英语可能出现的问题。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兴趣情况下只弄跟校内相关是对的,没有竞赛氛围的情况下很少有玩命学的,阻碍太多了,自学为主,孤军奋战,这种学法现在想出竞赛成绩一般都得多学一些时间。
: 其他竞赛跟高中校内关系也一般,但前提也都是把高中部分弄完。
--
FROM 221.223.196.*
娃之前唯一尝试学习了一下高中小蓝本的数列,娃的感受是难,仔细思考硬读了前面几节。
娃说,读例题是读懂了,但做是另一回事,找不到突破点就是很难找到正确的解题路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章可循的感觉。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考数列看天分也看发挥,一试弄完就见了竞赛习惯考察的方式方法,练几道数列题试试,行就行,不行就求稳。
: 实际上竞赛生通过不断的训练,练出了一种状态,旁边人会感觉他们节奏很快,读题都快。
--
FROM 221.22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