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教师水平是不是在初中,高中的决定性作用至少有30%?
很奇怪,当年小升初基本上都是摇号的,也就是说进入重点学校本校和集团校的智商应该和去普校一样的(zp除外)。
那么经过三年初中学习,本校+集团校的好学生就能进入他们自己的实验班,然后成为清北主力。
外校的好学生呢,比如当年去普校了,年级前十,20的,都进不去实验班(很少),也不如他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不会成为清北主力?
如果这个成立,说明师资力量在升学中占比起码有30%的力量。
--
FROM 120.245.112.*
肯定有影响,我们初中时换上个巨差的数学老师,我们班平均分直接垫底,以前大概是年级第三第四的水平
--
FROM 111.194.15.*
在有小升初择校的情况下,摇号群体产生清北级别的概率很小了。
【 在 ly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奇怪,当年小升初基本上都是摇号的,也就是说进入重点学校本校和集团校的智商应该和去普校一样的(zp除外)。
: 那么经过三年初中学习,本校+集团校的好学生就能进入他们自己的实验班,然后成为清北主力。
: 外校的好学生呢,比如当年去普校了,年级前十,20的,都进不去实验班(很少),也不如他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不会成为清北主力?
: ...................
--
FROM 223.71.245.*
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智商的学生,教师的作用影响也是变化的。
两方对路,就是1+1>2,不对路就是1+1<2,最理想组合应该是各占50%作用,学生、老师都不浪费能力。
【 在 ly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奇怪,当年小升初基本上都是摇号的,也就是说进入重点学校本校和集团校的智商应该和去普校一样的(zp除外)。
: 那么经过三年初中学习,本校+集团校的好学生就能进入他们自己的实验班,然后成为清北主力。
: 外校的好学生呢,比如当年去普校了,年级前十,20的,都进不去实验班(很少),也不如他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不会成为清北主力?
: ...................
--
FROM 114.254.174.*
我觉得都不止30%,初中老师、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师资力量的占比我感觉至少超过60%。
【 在 ly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奇怪,当年小升初基本上都是摇号的,也就是说进入重点学校本校和集团校的智商应该和去普校一样的(zp除外)。
: 那么经过三年初中学习,本校+集团校的好学生就能进入他们自己的实验班,然后成为清北主力。
: 外校的好学生呢,比如当年去普校了,年级前十,20的,都进不去实验班(很少),也不如他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不会成为清北主力?
: ...................
--
FROM 202.108.199.*
小升初一直能择校,北京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都差不多,差异主要是生源和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和生源的匹配和教学内容,有生源保障就有难度保障,没生源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出最好的成绩。
--
FROM 123.125.174.*
对的,碰到最好的老师和碰到最差的老师差距是巨大的,但一般情况下,大家碰到的都是普通的老师
【 在 Juicy812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升初一直能择校,北京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都差不多,差异主要是生源和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和生源的匹配和教学内容,有生源保障就有难度保障,没生源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出最好的成绩。
--
FROM 114.249.57.*
生源至少决定60%以上。前提是这个学校秩序别一塌糊涂,老师是认真的。
【 在 weiminglak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都不止30%,初中老师、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师资力量的占比我感觉至少超过60%。
:
--
FROM 124.127.234.*
你说的这种 摇号进入不同学校而产生的成绩差异化 就是 老师的能力+学校的氛围 起了关键作用。
学生都是1,名校是 1+A,渣校是1+D,学生成绩就分别是 2+A、2+D了,渣校可能前面那个2都不能保证,大概就是这样的关系。
【 在 lyt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奇怪,当年小升初基本上都是摇号的,也就是说进入重点学校本校和集团校的智商应该和去普校一样的(zp除外)。
: 那么经过三年初中学习,本校+集团校的好学生就能进入他们自己的实验班,然后成为清北主力。
: 外校的好学生呢,比如当年去普校了,年级前十,20的,都进不去实验班(很少),也不如他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不会成为清北主力?
: ...................
--
FROM 114.254.174.*
比如今年初升高的情况,三年前没有择校吧?可是集团内还是优先去1+3和0.5+3。
【 在 hfyx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有小升初择校的情况下,摇号群体产生清北级别的概率很小了。
:
--
FROM 120.24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