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胡适先生的一枚印象
看出来的不仅是胡适,陈寅恪更厉害。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胡适还是很吊的,他能看出这个模板来,算他对了。
: 北宋一帮人搞理学气学,本来就是对仏教的抵抗。
: 大家都知道仏道之争,其实都忽视了儒佛之争。
: ...................
--
FROM 123.161.201.*
如果俩人都看出来了,那就是共识了,张载引进消化吸收了仏教精义
就比较好理解他再说啥了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出来的不仅是胡适,陈寅恪更厉害。
--
FROM 39.170.2.*
陈寅恪讲过,“华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先生是史学大家,横渠四句就是造极于赵宋之世的一个例子。《大学》有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按张载的说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更高的境界,为天地立心,这是思维领域的外延。从《大学》到横渠四句,历数千载之演进,一个千年后的外延。这也是说儒家文化了不起的一个依据。
陈寅恪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下册撰写审查报告时说得明白:“窃疑我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从这一点看,陈先生跟胡先生是有区别的,陈先生更高明。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俩人都看出来了,那就是共识了,张载引进消化吸收了仏教精义
: 就比较好理解他再说啥了
:
--
FROM 123.161.201.*
都不知道真理是什么,却到处大吹这是真理,那是真理,不就是个笑话!
【 在 benen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罗素自己都不知道“真@理是什么”,还好意思到处卖弄,还有脸到中@国来大吹特吹!
:
--
FROM 111.29.178.*
那你这一陈寅恪讲的跟胡适不一样
不应该说 也 看出了。
其次陈说天地是外延,但后面从天地又回去了,不整齐也。理解不如胡适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陈寅恪讲过,“华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先生是史学大家,横渠四句就是造极于赵宋之世的一个例子。《大学》有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按张载的说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更高的境界,为天地立心,这是思维领域的外延。从《大学》到横渠四句,历数千载之演进,一个千年后的外延。这也是说儒家文化了不起的一个依据。
: 陈寅恪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下册撰写审查报告时说得明白:“窃疑我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从这一点看,陈先生跟胡先生是有区别的,陈先生更高明。
:
--
FROM 39.144.124.*
抱歉,天地是外延是我说的,我的理解。
我认为陈先生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用他的历史知识去解构当下,去解决社会文化的核心问题。你把陈先生,胡先生放到第二段里面,陈是什么位置?胡是什么位置?高下立判。历史的发展脉络,是按照陈的思路走的,是按照胡的思路走的,还是都不是?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你这一陈寅恪讲的跟胡适不一样
: 不应该说 也 看出了。
: 其次陈说天地是外延,但后面从天地又回去了,不整齐也。理解不如胡适
--
FROM 123.161.201.*
陈寅恪讲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你觉得对吗?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抱歉,天地是外延是我说的,我的理解。
: 我认为陈先生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用他的历史知识去解构当下,去解决社会文化的核心问题。你把陈先生,胡先生放到第二段里面,陈是什么位置?胡是什么位置?高下立判。历史的发展脉络,是按照陈的思路走的,是按照胡的思路走的,还是都不是?
:
--
FROM 39.144.124.*
陈先生的这段话刚好是在一百年前多一点。在这段话里,陈先生特别点出了北美或东欧,看看历史的发展进程,他怎么知道?陈先生可能是他们那一代里最具有家国情怀的了。
什么是旧途径,我的理解还是那个方法,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现在的考古发现提出我国文明的“满天星斗”模式,那么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这句话是有关联的,或者说论语里的这句话是有所从来的,其来源是比孔子的年代还要早古的文化交流的实践。
西方文化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对我国文化的最大冲击?这次冲击与历史上仏教的冲击比怎么样?中国历史上的仏经翻译时断时续,历经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符秦时代的草创发展时期、隋唐时代的全盛时期、宋代的基本结束时期,持续了近一千年。对西方的翻译已经发生了多少年?还会经过多少年?
【 在 carbon 的大作中提到: 】
: 陈寅恪讲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你觉得对吗?
--
FROM 123.161.201.*
胡适不愧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对横渠四句讨论的一个继续。
: 我在知乎上看到的,引用如下。
: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有一个小故事:著名天文学家高平子的孙子来拜访胡适,说到得意处,背起“横渠四句”来,还想让胡适给解说解说。胡适笑道:“你的祖父是研究天文的,你怎么不学点实在的学问,反而念这些空洞的话?这四句话,与佛家的四弘愿没有差别,看似宏大,但既不可操作,又无法验证,不过是替古人背书的幌子而已。”客人还想反驳,胡适当场反问:“怎么叫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是读书人非要替天地立个心!”
: ...................
--
FROM 124.127.220.*
周泽雄在《胡适如何成为胡适》里讲到:
一句兼具辉煌和不着边际特点的语录体格言,会给引用者增加道德筹码,降低乃至卸除其质疑责任,在偏爱瑰伟词藻者眼里,似乎谁放弃引用,谁就明摆着吃亏。当你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必担心有人质疑你表述的可靠性,谁都知道那是修辞性夸饰;叫君王“万岁”也比“百岁”“千岁”来得安全,尽管“百岁”已经够意思了,中国历史上还不曾出现过长命百岁的君王。但“为天地立心”和“为万世开太平”不然,它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实质是强调知识分子使命,而使命与梦想不同,唯有具备可行性才有捍卫和履践价值。劈头盖脸就是“天地”、“万世”和“天下”,等于把使命嫁接成梦想,把语言魔化为喃喃作法的旌旗。钱锺书曾归纳“文词有虚而非伪、诚而不实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属“虚而非伪”,“为天地立心”即属“诚而不实”,我们不必质疑张载的坦诚,但他的号召未能踩实大地,无法内在地恢宏知识分子使命——整天以“为天地立心”来自我鞭策,不可避免地会滑向颠狂梦呓。所以,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老旧知识人热衷引用它,严守知识分子言论本分、心底默念着“拿证据来”的胡适则断然排斥。
在这里,周先生提到了钱锺书所谓“文词有虚而非伪、诚而不实者”。这句话出自《管锥编》,我以前大概也看到过,但是没有什么感觉。我们一般的认为,虚伪与诚实是意思相反的,而钱先生偏要自出心裁,说出一番复杂的道理。
盖文词有虚而非伪、诚而不实者。语之虚实与语之诚伪,相连而不相等,一而二焉。是以文而无害,夸或非诬。《礼记·表记》:“子曰:‘情欲信,词欲巧”;亦见“巧”不妨“信”。诚伪系乎旨,征夫言者之心意,孟子所谓“志”也;虚实系乎指,验夫所言之事物,墨《经》所谓“合”也。所指失真,故不“信”;其旨非欺,故无“害”。言者初无诬罔之“志”,而造作不可“信”之“辞”;吾闻而“尽信”焉,入言者于诬罔之罪,抑吾闻而有疑焉、斤斤辩焉,责言者蓄诬罔之心,皆“以辞害志”也。
刘美香的解说是,诗词文章中有虚有实,但虚并不代表伪,实并不代表诚,文字的虚实与文字的诚伪并不能画等号。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品中所叙述的事件或者事物并非都是真实的,但是其所表达的感情却是诚恳和真挚的。所以诗词文章有所文饰并不会有什么害处,有所夸诞也并非是捏造事实。为了更加直观地来理解“虚实”与“诚伪”,钱先生提出了两组概念:“旨”与“指”“志”与“合”。“旨”与“志”指的是内容,“指”与“合”指的是形式;形式可以是虚而不实的,但内容却是要诚而非伪的。作者设“巧词”以达“诚意”,但接受者只追究“巧词”之虚实,而不追求“志”“旨”之诚伪,因而加作者以蓄意诬罔之罪名。这其实就是孟子所谓的“以辞害志”了。诸如只责备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事之虚,而忽略甚至不解其背后坚持不懈之主旨。其责任并不在作者,而是接受者的误读。有读者将夸饰的语言作为实言而全盘相信,为什么会有读者陷入这样的误区呢?钱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症结所在:“或出于不学,而多出于不思。”
“诚而不实”--“诚而虚”--“虚而非伪”,以我的理解,所有对横渠四句的“假大空”的批评,都是读者对作者的误读,是“入言者于诬罔之罪,责言者蓄诬罔之心”。对作者,不可以“以辞害志”,因为这是语文的权利,除非你认为语文没有这个权利。对于这个“不实”,周泽雄是否定的态度。他说,劈头盖脸就是“天地”、“万世”和“天下”,等于把使命嫁接成梦想,把语言魔化为喃喃作法的旌旗;整天以“为天地立心”来自我鞭策,不可避免地会滑向颠狂梦呓。那就是说,只可以承认张载的伟大,但不可以向其模仿。读者不应该去实践,因为那样太危险了,我认为这里颇有些古怪。
钱锺书所谓“文词有虚而非伪、诚而不实者”,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历史上的故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有说,“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扦边者,则目为粗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羲然张口如坐云雾,世道以是潦倒泥腐。”
盛珂的解释,明清易代之际的儒者,大多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王门后学游谈无根、不切实际的学风。这是因为,宋代兴起的理学开启了儒学不断转向内在的理论历程,在传统的“内圣外王”结构中,代表着新兴思潮的理学家们越来越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内圣”一面。当我们要追求能够作为所有现实道德基础的良知时,良知一定只能是单一的、纯粹的。然而,现实世界又总是复杂的、琐碎的、充满了冲突的。坚持单一的良知,就会使得我们不再关注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不再关心现实世界的具体知识和历史。这就是黄宗羲批评的问题。儒者之学原本指向的是面向现实世界的、经世致用的实学,但宋明理学的发展到了明末,儒者们却只关注提升所谓的内在性道德,而把所有关于实际事务的关怀都看成是庸俗的学问而弃之不顾。我的理解,这里的虚与实关系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
那么,后来者有没有注意的这个关节,就是如何把横渠四句做到实处。
(待续)
--
FROM 123.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