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也聊聊为啥我支持索隐
说实话,以前我是不支持的。
总觉得索隐派太牵强附会了。
这部分原因一个是我那时候不了解古代文人的书写习惯,一方面是某些索隐派为了证明某个观点,确实太刻意了,甚至解释的都出现逻辑漏洞了。
但随着读书多了,慢慢的就了解古人写书作诗用典之夸张,确实超出我想象了。没有一番索隐,你根本看不懂。
举个例子,凉州词这首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为啥这么被推崇,因为他既写出了现实中西北的荒凉和守军的哀怨,又用“杨柳”,“春风”提现了家人的思念和皇恩的缺失。 春风在唐诗中常指皇恩浩荡,明白这点,你再去看贺知章的咏柳,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你才知道为什么这些诗为啥出名。
同样的,你去看红楼梦,不了解他的用典和背后用意,只当是写了一个大家族兴亡的历史,那就跟读凉州词只看到诗人描写西北环境的艰苦一样,根本谈不上读懂。
说到这点,为啥蔡元培是索引派,因为他是进士出身,进士要通读多少经子文集,了解多少典故历史,恐怕不是我们现在能想象的。但也有个毛病就是不会好好说话了,一说话写文章就要用典。
而胡适为啥是考据派,因为他受的是西方教育,认可的是证据链那一套,背后的隐喻没有直接证据,他就不看,或者也看不懂。他也积极推广新文化运动,主张写文章不用典。
当然,这也不是说蔡元培就厉害,胡适不厉害,所以蔡元培对。胡适的贡献在于他推广了新文化,让我们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也有了读红楼梦的机会。 但在读懂红楼梦这件事上,我觉得还是进士出身的蔡元培机会更大,对于各种诗词用典的解释上,蔡元培也更了解。
这是我认同索隐派的一个心路历程。加一句,索隐派也不是全部都对,很多穿凿附会都存在逻辑漏洞,那种就没必要捧了。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2.65.82.131
【 在 hdrown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实话,以前我是不支持的。
: 总觉得索隐派太牵强附会了。
: 这部分原因一个是我那时候不了解古代文人的书写习惯,一方面是某些索隐派为了证明某个观点,确实太刻意了,甚至解释的都出现逻辑漏洞了。
: ...................

--
FROM 220.196.192.*
用典和索隐根本不是一码事!!!
--
FROM 101.229.77.*
红楼中的数不胜数的典故,都指向了明朝末世的隐喻,连鸳鸯这样一个丫鬟问的都是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典故当然本身就是作者有心设计的密码,当然跟索隐是强相关的。
【 在 gok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用典和索隐根本不是一码事!!!
--
FROM 220.196.192.*
还用了很多百家姓和谐音,当时的梗,我们现在读不懂,我们的梗,我们的后代也不懂,因为有些梗没有那么长的生命力。不过民国的胡适和鲁迅,要说他们读不懂,我感觉不是真的,一是那时癸酉本肯定不会大面积传播,二是不过是一本小说,满1清都亡了,明亡300年了,谁也不会太较真和浪费时间。四大名著作为小说,肯定不如正经的十三经之类的有1逼1格,咱们现在觉得四大名著1牛1逼,那时的人或许觉得就是些地摊小爽文。现在咱们仔细一看,说四大明珠(甚至1金1瓶1梅)全是写明史的,那又怎样,说老虫经略相公是朱元璋,说赛太岁是于谦,说宝钗是皇太极,说孙权是张士诚。如果满清真的把华夏历史黑白颠倒,那么我们看看这些民间小说可能才会知道真相。现在华夷都是一个总的中华民族,那就只能向前看了。只要华夏dna还是主体,以前被毁的一切都能再回来,甚至更好,这么一想,历史的真假也不那么重要。
--
FROM 36.110.9.*
有很多关系。
比如,清风指代清朝,明月指明朝。
这些都是因为一开始有人写诗这样用而变成典故。
之后写文章的人继续这样用,你不了解的人看到,以为就是写清风徐来,明月当空。
索隐派就是把这些都给你列出来,然后告诉你作者真实的意图。
就好比春风指皇恩,你不知道这点,你怎么知道他是在用典?你不知道他在用典,你怎么知道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埋怨皇上对戍边人的忽视?
【 在 gok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用典和索隐根本不是一码事!!!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2.65.82.131
是这个道理。
也说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这个书摆在那里了,怎么理解是读者自己的事了。
但主要是红楼梦已经是门生意了。
而考据派长期占据了话语权,对索隐派不屑一顾,各种打压。
所以才会出现目前的纷争。
有人就会有江湖啊,没办法
【 在 wcxd 的大作中提到: 】
:还用了很多百家姓和谐音,当时的梗,我们现在读不懂,我们的梗,我们的后代也不懂,因为有些梗没有那么长的生命力。不过民国的胡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2.65.82.131
我觉得名字倒无所谓。
真正的问题还在于说出来的观点是否够扎实,不要胡扯一气。
有些人明显为了吸引眼球,会搞出一些明显狗屁不通的解释。
你看考据派攻击索隐派的很多点都是这样的
就强行从商周一路翻书翻到清朝找出来一个典故,硬要解释某一个事件。
恨不得每个章节里每句话都是通过典故来暗喻。
全然不管解释下来都跟前后的逻辑不通了。
可能他们是把解读诗词的习惯带到解读小说来了。
问题诗词那么短小精悍,还是诗人努力推敲出来的,高强度用典.和富含意味是很正常的。
小说这么大体量,怎么可能跟诗歌一样。
肯定有大量的情节是作者为了衔接上下文,理顺剧情而编撰的嘛。。
【 在 Deuced 的大作中提到: 】
: [upload=1][/upload]
--
FROM 112.65.82.131
正是如此。
可能他对古人用典的方式和文章不太了解。
如果对古代文学学习仅限我们教材上教的那些,肯定是不太能理解的。
【 在 Deuced 的大作中提到: 】
: 红楼中的数不胜数的典故,都指向了明朝末世的隐喻,连鸳鸯这样一个丫鬟问的都是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典故当然本身就是作者有心设计的密码,当然跟索隐是强相关的。
--
FROM 112.65.82.131
是这样,比如我们现在说的“基尼太美”,估计也就火这么几年,过个30年,人们如果在文献资料上看到这个,只会觉得莫名其妙
【 在 hdrown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实话,以前我是不支持的。
: 总觉得索隐派太牵强附会了。
: 这部分原因一个是我那时候不了解古代文人的书写习惯,一方面是某些索隐派为了证明某个观点,确实太刻意了,甚至解释的都出现逻辑漏洞了。
: ...................
--
FROM 106.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