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桂枝去芍药汤
原文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标题主之。
中药书上对芍药解释是敛阴止汗,去芍药可以更好发汗,似乎和原文症状很契合。
但是问题在于神农本草记载芍药味苦,而且用舌头尝也是苦的。然后张锡纯说芍药能解上焦之热自下焦排出,这和苦味的含义相合。结合原文下之后胸满,所以不能用芍药再下。
中药书记载芍药酸味,我知道有些药味道和现实不同,这种味道有抽象的含义,不能说尝不出就是错的。
我自己觉得芍药的这种抽象的酸味不代表收
敛,我更支持张锡纯的说法,芍药苦味泄,结合原文,用了芍药会泄,结合原文已经下过,不能再下。
如果芍药止汗,那么很难解释麻黄汤发汗更厉害,为啥不用芍药,这个很难说通。
欢迎指正。
--
FROM 110.182.139.*
支持楼主,我日常喝桂枝汤,都是去芍药
--
FROM 58.22.2.*
太阳病,邪在表,误下之后,整个气机下陷,邪气亦下陷入里,这时候需要把邪气从身体里排出去,就需要用桂枝汤,因为气势较正常已靠里,需要更大幅度的向上向外升提,所以去收敛的芍药,芍药原来就是预防发散太过的。
麻黄汤不用芍药很容易理解,麻黄汤证时身体功能正常,邪气在身体表面,麻黄发汗是发腠理之汗,开下毛孔轻轻一堆邪气即随汗而出,如果身体没有将邪气压到腠理,麻黄汤也是无法发汗的。芍药是敛营血,作用层次都不一样。
--
FROM 139.207.37.*
你这个学伤寒论的思路不对,用药的作用来解释伤寒论,应该反过来用伤寒论的体系来融合药理。
比如如果芍药只有苦降,那如何解释这个条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本来用错下法导致坏症,为何又用了加倍芍药治疗?
--
FROM 112.42.6.*
感谢支持
【 在 yangyep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支持楼主,我日常喝桂枝汤,都是去芍药 ...
--
FROM 110.182.139.*
我看药理说麻黄单用没有发汗功能,我的理解还是桂枝在发汗,但是不配芍药,如果用收敛功能很难解释通顺
【 在 stage 的大作中提到: 】
: 太阳病,邪在表,误下之后,整个气机下陷,邪气亦下陷入里,这时候需要把邪气从身体里排出去,就需要用桂枝汤,因为气势较正常已 ...
--
FROM 110.182.139.*
我查了一下,加芍药的解释都是有点粗糙含糊,有说止痛,还有说病在太阴,就是说用的芍药归脾经的功能,不能解释为啥不用其他归脾经的药。我自己的角度理解这条正好契合了张锡纯的解释外加芍药归脾经止痛的功能。
【 在 williamboon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个学伤寒论的思路不对,用药的作用来解释伤寒论,应该反过来用伤寒论的体系来融合药理。比如如果芍药只有苦降,那如何解释这 ...
--
FROM 110.182.139.*
麻黄只是开毛孔,宣肺。
如果毛孔开了,桂枝可以把血转成汗推出体表,本来不需要芍药。桂枝性奔放,用芍药是为了节制。用荆芥防风等柔和的药之类发汗就不需要芍药。
【 在 lfymlsc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看药理说麻黄单用没有发汗功能,我的理解还是桂枝在发汗,但是不配芍药,如果用收敛功能很难解释通顺
--
修改:stage FROM 139.207.37.*
FROM 139.207.37.*
药物本来就有多个特性,归经是把特性的总结,并不是药物天然的特性,神农本草经并无归经。
病太阴说明病已入里了,既然入里,就无法用汗法了,桂枝汤本来药势在外,重用芍药之后,整个药的药势入里,变成温里的药,再加上芍药本身缓挛急的特性,真是很妙的一招。
【 在 lfymlsc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查了一下,加芍药的解释都是有点粗糙含糊,有说止痛,还有说病在太阴,就是说用的芍药归脾经的功能,不能解释为啥不用其他归脾经的药。我自己的角度理解这条正好契合了张锡纯的解释外加芍药归脾经止痛的功能。
--
FROM 139.207.37.*
有道理,有桂枝应该是表里兼治偏向里
【 在 stage 的大作中提到: 】
: 药物本来就有多个特性,归经是把特性的总结,并不是药物天然的特性,神农本草经并无归经。病太阴说明病已入里了,既然入里,就无 ...
--
FROM 110.18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