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故事会——禅师系列
前天晚上开了几朵,昨晚开了几朵。。。不过都躲在房间吹空调没拍照。。。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日是农历六月初三,韦陀菩萨圣诞日。按寺院的规制,弥勒佛背后通常是护法天神,也就是韦驮菩萨。韦驮菩萨是佛教护法神的首领,身披铠甲,手捧二万四千斤重的金刚宝杵,显得威风凛凛。他曾面对佛陀释迦牟尼发誓:镇魔去邪,保护佛、法、僧三宝。 @foxknox 三娘,你家的昙花今年开了吗
: 在《五灯全书》中,曾经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
: 清朝的巡抚丁文盛曾经在中州担任官职。虔诚信佛的他,在一天夜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 ...................
--
FROM 112.32.54.*
在明朝,有个人叫罗洪先,他特别有才华,二十多岁就高中状元。(以前中状元极不容易,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还难。)他为人正直,因看到官场黑暗腐败,感念人生之无常,于是辞官隐居,断然出家,世称“状元和尚”。
状元和尚在寺院出家后,假装愚钝,甘心承担最苦的杂役,劈柴挑水、烧火煮饭,无所不做,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就这样过了十三年。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并有一子。十三年后,其子又高中状元,父子同科,世间稀有,一时传为佳话。此时妻儿很想念他,无奈他出家后音讯全无,根本无从寻起。
可能是亲人思念真切的缘故,有一天状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亲的念头,于是返回家乡。及至状元府,刚站在门前,仆人以为是和尚化缘,便入室禀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让仆人施米一斗。状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见主人。仆人认为和尚贪心,又报夫人。夫人又让仆人出来施钱一贯。状元和尚还是不收,即索纸笔,题诗一首:“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这个偈子很适合现在许多人,他们一辈子为了儿孙操劳,自己也不学佛,天天耗费人身。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分,有福报的话,你根本不必为他担心;没福报的话,你操心也没有用。所以,不要一生为儿孙当牛做马。)仆人将诗稿入呈夫人。夫人见后惊讶万分,急速跑出门外,但和尚已经离去。夫人即刻派人四处寻找,再也不见其踪影。
后来,状元和尚投归福建龙裤禅师,朝禅暮净,终于大彻大悟。他感念世人之迷茫,遂作《醒世诗偈》,广为流传: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
FROM 218.4.202.*
看来修行之路很难走,念经13年还是难忘热炕头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明朝,有个人叫罗洪先,他特别有才华,二十多岁就高中状元。(以前中状元极不容易,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还难。)他为人正直,因看到官场黑暗腐败,感念人生之无常,于是辞官隐居,断然出家,世称“状元和尚”。
: 状元和尚在寺院出家后,假装愚钝,甘心承担最苦的杂役,劈柴挑水、烧火煮饭,无所不做,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就这样过了十三年。
: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并有一子。十三年后,其子又高中状元,父子同科,世间稀有,一时传为佳话。此时妻儿很想念他,无奈他出家后音讯全无,根本无从寻起。
: ...................
--
FROM 173.38.117.*
汉地高僧大德中,其实有许多诸佛菩萨的化现。永明延寿禅师,公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其来历也有这样一段故事:
永明延寿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王的礼敬,被尊奉为国师。有一天,吴越王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一律平等对待,都可以前来应供。虽说是平等供养,但摆设的桌位有上下座之别,首席的位子谁都不敢坐,由于永明大师是国师,大家便请他去坐。永明大师很谦虚,怎么都不肯,就在推推拉拉的时候,来了个穿著破烂的大耳朵和尚,看大家都在那里推让,就不客气地往首席上一坐。这一坐下来,吴越王也不好意思赶,但心里很不舒服:“国师都没有坐首席,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了。”但他总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说话了。
供斋之后,大家都散了。吴越王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
永明大师说:“有啊!定光古佛今天来了。”
吴越王忙问:“是哪一个?”
永明大师答:“就是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
吴越王听了很高兴,赶紧派人去追。派去的人到处打听,最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他。那些人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去应供。大耳朵和尚说了一句:“弥陀饶舌!”之后就圆寂了。
那些人当下傻眼了,不知该如何回去交差,但转念想想他刚才的话,原来永明大师就是阿弥陀佛,于是赶快回去报告吴越王:“定光古佛走了,但阿弥陀佛还在。”吴越王欢喜得不得了,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快走到禅房门口时,里面一个人慌慌张张跑出来,差点跟吴越王撞在一起。吴越王问:“什么事情这么慌张?”“永明大师圆寂了!”(一位佛菩萨化身圆寂时,许多大德也会随之纷纷圆寂,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比较多。)
--
FROM 218.4.202.*
我总担心修行念佛的太多了之后,和尚们为争谁是佛的化身打起来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汉地高僧大德中,其实有许多诸佛菩萨的化现。永明延寿禅师,公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其来历也有这样一段故事:
: 永明延寿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王的礼敬,被尊奉为国师。有一天,吴越王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一律平等对待,都可以前来应供。虽说是平等供养,但摆设的桌位有上下座之别,首席的位子谁都不敢坐,由于永明大师是国师,大家便请他去坐。永明大师很谦虚,怎么都不肯,就在推推拉拉的时候,来了个穿著破烂的大耳朵和尚,看大家都在那里推让,就不客气地往首席上一坐。这一坐下来,吴越王也不好意思赶,但心里很不舒服:“国师都没有坐首席,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了。”但他总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说话了。
: 供斋之后,大家都散了。吴越王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
: ...................
--
FROM 173.38.117.*
求安慰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今日是农历六月初三,韦陀菩萨圣诞日。按寺院的规制,弥勒佛背后通常是护法天神,也就是韦驮菩萨。韦驮菩萨是佛教护法神的首领,
※ 来源:·
https://exp.mysmth.net·[FROM: 112.32.52.*]
FROM 112.32.52.*
佛印禅师和苏东坡有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准备到佛印禅师那里去,并提前给他去了一封信,说:我要去你那里,但你不要来接我,应像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
以前,赵州禅师有三种接待。上等接待:禅师一直睡在床上不起来,来了以后打个招呼;中等接待:他下床在自己的门口等着;下等接待:他到山门外去迎接。
虽然苏东坡要求禅师以无接而接的方式来接待他,但苏东坡来时,佛印禅师却站在寺院最外面的门口隆重接待他。这个时候,苏东坡觉得找到了很好的理由,便通过禅话来取笑禅师。他说:我本来让你不要来接,但你偏偏要接,那说明你没有赵州禅师那样的境界。
当时佛印禅师说了一个偈颂:“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又作‘三’)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或‘大千都是一禅床’)。”意思是说,赵州禅师当年缺少谦虚的美德,所以不出山门迎接国王;这怎能比得上无量无边庄严法相的金山寺,和我以三千大千世界作为禅床的无相境界呢!
言外之意,你苏东坡只能以肉眼见到有形的床,而在我的境界中,所有世界全部都是禅床,或者说虽然我出来迎接,但根本没有离开过禅床,即禅定的境界,只不过你的境界太差了,根本看不见。自然苏东坡又败给了禅师。
--
FROM 180.106.12.*
《续高僧传》中有这样一则精彩的公案。北齐的僧安禅师在王屋山结茅而居,有徒众二十余人听其宣讲《涅槃经》。
刚讲经题时,就有一只母野鸡前来听法。当僧众用餐时,它便外出觅食;僧众听经时,它也听经。到最后三卷时,野鸡再也不来了,众人很奇怪,禅师说:没有什么奇怪的,它已获得人身。
武平四年,禅师一行到越州行头陀行,禅师忽然说:原来的野鸡应该转生在此。于是径直进入一家,远远呼唤“母野鸡”。一位女孩应声而出,一见禅师即如故旧相待。其父母深感奇怪,于是设斋宴请禅师。禅师佯装不知地问:她为什么叫母野鸡?父母说:这孩子刚生下来时,头发就像野鸡毛一样,于是就称之为母野鸡。禅师大笑,接着便讲述了前后的因缘。女孩听后,哭着祈求出家,父母亦欣然应允。出家后再听《涅槃经》时,前面部分一闻便知,非常轻松,但听到后三卷时,则茫然不解。后来她也成为一位有名的法师,14 岁就能在大众中讲经说法。
诸如此类旁生听闻佛法而获得不可思议利益的公案相当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总之,从旁生到人类,凡是聪明伶俐者,都是由于前世曾经听闻过佛法,甚至哪怕仅仅听闻一句以上的佛法,今世也会变成聪明者。
《涅槃经》、《宝积经》、《法华经》、《金刚经》、《般若摄颂》等都是闻解脱。谁听闻了这样的经典,谁就能从烦恼的网中解脱出来。
--
FROM 180.106.227.*
可怜的野鸡,肯定是听着经就被人吃了
---
释僧安。不知何人。戒业精苦坐禅讲解。时号多能。齐文宣时。在王屋山。聚徒二十许人讲涅槃。始发题有雌雉。来座侧伏听。僧若食时出外饮啄。日晚上讲依时赴集。三卷未了遂绝不至。众咸怪之。安曰。雉今生人道。不须怪也。武平四年。安领徒至越州行头陀。忽云。往年雌雉应生在此。径至一家。遥唤雌雉。一女走出。如旧相识。礼拜歌喜。女父母异之。引入设食。安曰。此女何故名雌雉耶。答曰。见其初生发如雉毛。既是女故名雌雉也。安大笑为述本缘。女闻涕泣。苦求出家。二亲欣然许之。为讲涅槃。闻便领解一无遗漏。至后三卷。茫然不解。于时始年十四。便就讲说。远近咸听。叹其宿习。因斯躬劝。从学者众矣。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续高僧传》中有这样一则精彩的公案。北齐的僧安禅师在王屋山结茅而居,有徒众二十余人听其宣讲《涅槃经》。
: 刚讲经题时,就有一只母野鸡前来听法。当僧众用餐时,它便外出觅食;僧众听经时,它也听经。到最后三卷时,野鸡再也不来了,众人很奇怪,禅师说:没有什么奇怪的,它已获得人身。
: 武平四年,禅师一行到越州行头陀行,禅师忽然说:原来的野鸡应该转生在此。于是径直进入一家,远远呼唤“母野鸡”。一位女孩应声而出,一见禅师即如故旧相待。其父母深感奇怪,于是设斋宴请禅师。禅师佯装不知地问:她为什么叫母野鸡?父母说:这孩子刚生下来时,头发就像野鸡毛一样,于是就称之为母野鸡。禅师大笑,接着便讲述了前后的因缘。女孩听后,哭着祈求出家,父母亦欣然应允。出家后再听《涅槃经》时,前面部分一闻便知,非常轻松,但听到后三卷时,则茫然不解。后来她也成为一位有名的法师,14 岁就能在大众中讲经说法。
: ...................
--
FROM 173.38.117.*
什么是恶
什么又是善
天地不仁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FROM 117.13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