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故事会——禅师系列
原来”野狐禅“这词是打这里来的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前百丈禅师有一天给大众传法。传法圆满后,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
: 百丈禅师问:“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是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我回答:‘不落因果!’因答错一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我回答,希望以此摆脱野狐之身!”
: ...................
--
FROM 173.38.117.*
清朝玉琳国师,十九岁礼报恩寺磬山法师出家,母亲曾寄给他一封信说:
“我与你宿世有缘,今生才能得此母子情分。如今你舍弃我出家,我们之间的恩爱,从此一笔勾销!当年我怀着你时,祈祷佛菩萨,希望生个男孩,怀孕期间辛苦不已。好不容易生下了你,爱若掌上明珠,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供你上学。每天,你要是回来晚了,娘总是靠在家门口伸长脖子张望等候。你父亲去世早,留下我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熬过来了!娘从来没有舍弃孩儿的心,没想到儿子你却忍心丢下母亲不管,远走他乡!为娘日夜悲泪,心酸不已!既然你不肯回家,我也只好听之任之,再也不敢期望你能回家!我不要你学世间的孝子贤孙,只希望你能仿效目莲尊者,度脱我生西方极乐,否则,我心中的郁结永远都解不开。”
玉琳法师精勤修持,很快大悟,磬山法师十分器重,预许为他母亲剃发说戒,法名通光。玉琳法师二十二岁,磬山法师示寂,第二年玉琳法师升座,在他的努力下,报恩寺宗风大振,并遵照磬山法师的遗命,代为母亲剃发说戒,称大慈老人,建草堂迎请母亲回报恩寺。老人专修净业,兼参禅,终于大悟。
十一年后,玉琳师四十岁,大慈老人圆寂。玉琳师在墓龛前,席地珈趺长坐七天七夜,粒米不沾。报恩寺僧众全体封锅闭厨,激他进食。玉琳法师怜悯大众,带头喝粥,吩咐开锅。他的道风上传朝廷,顺治皇帝拜他为师,册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之后,玉琳国师辞驾回南方,在常熟虞山藏海寺的后面为母亲大慈老人建塔。
顺治皇帝特诏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
顺治皇帝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求证心在何处。请问心在七处,还是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答:“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从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
FROM 58.209.235.*
适合这个版的年龄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武帝时代:
: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天空下着鹅毛大的雪片,梁武帝兴致勃勃的邀请志公禅师同赴郊外,欣赏雪景,瞩目远望,山河大地被白雪铺盖成一片银白色世界,煞是好看,忽然看见东南面的高山上,没有积雪,而且还看见微微的暖气往上升腾。
: 梁武帝觉得很奇怪,就问国师志公禅师:“为什么那边山上不积雪?”
: ...................
--
FROM 219.142.99.*
三年了
我仍然没有看懂~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武帝时代:
: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天空下着鹅毛大的雪片,梁武帝兴致勃勃的邀请志公禅师同赴郊外,欣赏雪景,瞩目远望,山河大地被白雪铺盖成一片银白色世界,煞是好看,忽然看见东南面的高山上,没有积雪,而且还看见微微的暖气往上升腾。
: 梁武帝觉得很奇怪,就问国师志公禅师:“为什么那边山上不积雪?”
: ...................
--
FROM 47.144.172.*
达摩祖师只履西归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达摩死后,他的尸体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河南省陕县的定林寺内为他建造了一个墓塔,以作纪念。
达摩之死,世所共知。东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归,对于达摩辞世的事一无所知。达摩死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经葱岭的时候,迎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
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师父你往哪里去?”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接着又说:“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二人道罢,各奔东西。
宋云以为达摩给他说的是戏言,丝毫没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复命交旨时,顺便提到了他途经葱岭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
谁知话音未落,东魏孝静帝就发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达摩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说在葱岭遇见了达摩,死人怎能复活?这分明是欺君骗联,岂有此理?”说罢,便令殿角侍卫把宋云扭出殿外,五花大绑投入南监。
事隔数日之久,一天,孝静帝坐朝审理宋云欺君一案。将宋云传上殿以后,孝静帝问道:“你在葱岭遇见达摩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实说来”。
宋云先叩头,后说话:“皇上容禀:葱岭见达摩,祖师光着脚,一手拄锡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随风飘,翩翩向西行。他说回西天,不让我吭声,假若说出去,灾祸必报应。臣觉是戏言,顺便奏主君。如今从实说,句句都是真。不敢欺皇上,万望是非分。”
孝静帝听了以后,半信半疑,真假难辩,无所敌从。群臣们在殿角下,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达摩在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还阳魂?宋云犯的是欺君之罪,应当依法处置。”有的说:“达摩西归宋云见,监禁岂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难辩,可以开棺验证”。
孝静帝采纳了后一条建议,逐把达摩墓穴挖开,撬开棺盖一看,果然棺内没有尸体,只剩下一只鞋子了。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逐平反照雪。
现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圆碑》,上边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
FROM 49.75.25.*
mark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武帝时代:
: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天空下着鹅毛大的雪片,梁武帝兴致勃勃的邀请志公禅师同赴郊外,欣赏雪景,瞩目远望,山河大地被白雪铺盖成一片银白色世界,煞是好看,忽然看见东南面的高山上,没有积雪,而且还看见微微的暖气往上升腾。
: 梁武帝觉得很奇怪,就问国师志公禅师:“为什么那边山上不积雪?”
: ...................
--
FROM 111.197.234.*
好故事,但有瑕疵
菩提达摩536年去世,宋云522年就回到了洛阳,时间对不上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达摩祖师只履西归
: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达摩死后,他的尸体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河南省陕县的定林寺内为他建造了一个墓塔,以作纪念。
: 达摩之死,世所共知。东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归,对于达摩辞世的事一无所知。达摩死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经葱岭的时候,迎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
: ...................
--
FROM 174.93.162.*
若我一生所译无有错谬,死后舌根不坏——鸠摩罗什尊者
这年三月
宫殿长出连理树
皇家园林的葱
咸成香草
十七年的等待之后
长安终于迎来它的大国师
《高僧传》中记载:鸠摩罗什一生的经历特别坎坷,前秦时苻坚曾通过发动战争,派大将吕光兵临城下,才抢来了龟兹国的国宝——鸠摩罗什。
大师来中国以后,弘法利生事业并不太广,直至姚兴为他建造了译经院,事业才正式展开。当时译场差不多近八百人,规模之大,历史上可谓首屈一指。
国王姚兴觉得大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没有子嗣的话,实在太可惜。于是专门送他十个美女,强迫他还俗。大师只好接受,从此搬出寺院另行居住。
见到大师这样做,不少僧人也效而法之,开始破戒纳色。有一天,大师召集所有僧人,在桌上放了两碗水,水中盛满绣花针。大师当众吞下一碗针,声称谁若能吞下另一碗,便也可以娶妻生子。僧人们个个面面相觑,方知大师境界之不同一般。
《晋书》鸠摩罗什传: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
大师每次给僧众讲法前,都会提醒大家:“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暗指他的身体虽没有讲法资格,无法跟其他善知识相提并论,但口里所说的法犹如泥中莲花,希望大家能听取妙法,而不要效仿他的行为。
由于许多人对大师的行为颇有争议,大师接近圆寂前,为证明他所译的经论正确无误,就在众人面前发下誓言:“若是我所翻译的经文没有差错,尸身焚烧之后,舌头不会焦烂。”果然他圆寂后,尸身都烧成了灰,唯有舌头没有烧坏。
--
FROM 21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