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提议:邀请psych试讲一部经
1.囫囵吞枣的确是不好的,但容易不自知哦。所以批评别人囫囵吞枣的时候,自己更要先有坚实的依据
2.去查查什么叫“了义”,咱们都不要囫囵吞枣,更不要以自我理解为绝对正确
【 在 hemuzi 的大作中提到: 】
: ...................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使是经文、高僧大德说的,也要琢磨,这就是了义。
: 读经肯定是好的,但psych的错误在于浑沦吞枣,在对佛教的见地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以“读”,而且以自我理解为绝对正确,否则搬出经文让人忏悔,这不是正确护持正法。
--
修改:psych FROM 111.193.168.*
FROM 223.104.40.*
【 在 hemuzi 的大作中提到: 】
: 什么是一念?从否定、肯定、原文三个层次分析
: 一、一念是什么?驳斥鸡汤文的理解
: 宣化上人原文:"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你念念光明就时时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时时都是鬼。所以佛与鬼的分别,就在这一念之间,一念佛,一念鬼;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这一念之中最要紧。"
: ...................
提示信息,宣化上人是沩仰宗虚老的徒弟,对禅宗的概念应该是清楚的,
倒是有的人对禅宗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念头不是指意识(这个就是概念不清)。念(一念),念头,念尾,找个专业的禅宗老师的文献,搞清楚,就知道,三者的不同了。
宣化上面原文,无非就是对应六祖坛经里第二品的内容复制讲解: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般若无形相,
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
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另宣化演绎的第一念,人家说的清清楚楚是指本来面目,不是一念,是不同的概念。
--
FROM 61.48.46.*
【 在 hemuzi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里为什么说一念类似时间或者区分间隔,因为原文是针对念佛法门的开示,虽然第一义谛没有第一,但对于轮回中的众生有,所以从当前出发,引导念佛
另,如果把一念等同于时间或者区分间隔,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早死三刻了。因为觉得太晚了,已经投胎去了。
--
FROM 61.48.46.*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 另,如果把一念等同于时间或者区分间隔,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早死三刻了。因为觉得太晚了,已经投胎去了。
另就是宣化这句有点秀逗了
本来的一念,不假思索,不用心意识。第一念是第一义。第一念是开本见知,是你的真心流露,本来面目。一定要趋向真理、光明才算。
本来面目,不垢不净,超然绝待,他还说趋向真理、光明才算,有光明(与黑暗对待)就是有对待,说的有点秀逗。
--
FROM 61.48.46.*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 提示信息,宣化上人是沩仰宗虚老的徒弟,对禅宗的概念应该是清楚的,
: 倒是有的人对禅宗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念头不是指意识(这个就是概念不清)。
念头是意识,意识不等于念头
念(一念),念头,念尾,找个专业的禅宗老师的文献,搞清楚,就知道,三者的不同了。
引用的坛经恰恰证明最先引用的有宣化上人语句的文章是错误的
: ...................
--
FROM 120.245.122.*
另就是宣化这句有点秀逗了
本来的一念,不假思索,不用心意识。第一念是第一义。第一念是开本见知,是你的真心流露,本来面目。一定要趋向真理、光明才算。
本来面目,不垢不净,超然绝待,他还说趋向真理、光明才算,有光明(与黑暗对待)就是有对待,说的有点秀逗。
第一义谛没有对待,对轮回中的众生是有对待的,所以说趋向真理、光明,而且说法开示用什么,用语言,语言就是有对待的。不用语言用拈花微笑也可以,但是契合听众根器吗?
先是捧宣化上人的脚,此处又说秀逗了,呵呵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 另就是宣化这句有点秀逗了
: 本来的一念,不假思索,不用心意识。第一念是第一义。第一念是开本见知,是你的真心流露,本来面目。一定要趋向真理、光明才算。
: ...................
--
FROM 120.245.122.*
【 在 hemuzi 的大作中提到: 】
: 念头是意识,意识不等于念头
: 念(一念),念头,念尾,找个专业的禅宗老师的文献,搞清楚,就知道,三者的不同了。
: 引用的坛经恰恰证明最先引用的有宣化上人语句的文章是错误的
记不清,就往上翻,最开始就说了,你把宣化说的念,理解成时间分割,当时我就说了,跟这个你说的鸡汤文没有关系,是针对你对宣化的言辞的理解不对说的,我说的你埋汰宣化上人,意思是说,宣化不会像你理解的那么弱,人家怎么说也是沩仰宗的接班人,不可能把念搞成时间分隔的。
--
FROM 61.48.46.*
一念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
证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
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
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上曰:“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摩诃僧
祇律十七,则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
名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
极短时,有十二须臾。”此即一昼夜为三十须臾,一须臾二十分为一罗豫,一罗豫二十分为
一弹指,一弹指二十分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为一念之说也。又大智度论三十,引经论谓“
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此二
说可为同意。彼翻译名义集五,谓“刹那毗昙翻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与一刹那解为同义
也。(二)思念对境一次也。其义亦多。如天台,以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又或以本觉灵
知之自性,谓为一念。净土门诸派,以古来一念多念之论盛行,随而一念之解,其说不一,
如日本幸西氏,称弥陀果体所成就之佛智,谓为一念,所谓“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
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亲鸾氏,以闻名信喜之心,名为一念,教行信证六,所谓“一念云
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为一心。”是也。又依选择集上,则谓“念与声是一。”
其证则引观经下品下生“使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论十念即为十声。故诵经谓
之念经。诵法华谓之念法华。称佛名谓之念佛。凡念字之义,虽通于观念称念,而弥陀之本
愿为称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称佛之声也。按义寂之无量寿经疏曰:“此言念者,谓称
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为一念,非唯生
灭刹那等。”无量寿经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即一念十念之义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 记不清,就往上翻,最开始就说了,你把宣化说的念,理解成时间分割,当时我就说了,跟这个你说的鸡汤文没有关系,是针对你对宣化的言辞的理解不对说的,我说的你埋汰宣化上人,意思是说,宣化不会像你理解的那么弱,人家怎么说也是沩仰宗的接班人,不可能把念搞成时间分隔的。
:
: ...................
--
FROM 120.245.122.*
【 在 hemuzi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念
: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
: 证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
: ...................
你再看看,你此前贴的,
为什么产生偷换?一是不理解佛、天堂的区别,二是不理解“一念”在这里的具体含义。鸡汤文的念是念头(意识),具体的说是武士从被羞辱产生的嗔恨到在提醒下恢复理智的道歉,即是从天堂到地狱。
你看你理解的是念是念头,念头是意识,就说明你此前根本分不清念和念头的区别,你不信你搞个念头的概念解读,
--
FROM 61.48.46.*
【 在 hemuzi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就是宣化这句有点秀逗了
: 本来的一念,不假思索,不用心意识。第一念是第一义。第一念是开本见知,是你的真心流露,本来面目。一定要趋向真理、光明才算。
: 本来面目,不垢不净,超然绝待,他还说趋向真理、光明才算,有光明(与黑暗对待)就是有对待,说的有点秀逗。
你的这句:第一义谛没有对待,对轮回中的众生是有对待的,所以说趋向真理、光明,而且说法开示用什么,用语言,语言就是有对待的。不用语言用拈花微笑也可以,但是契合听众根器吗?
这句:第一义谛没有对待,对轮回中的众生是有对待的。是你自己的理解,不是众多祖师的理解,没有那个高手表达过第一义谛对轮回中的众生是有对待的。不服,你贴一个证明。
--
FROM 61.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