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批论语之遇见夫子
偏见
记忆中,大约从小学开始,对孔子的印象就是很差的,究其原因,很可能有两点。首先,在民间,北方农村的八十年代初,刚刚结束那场运动,老老少少口里少不了各种标语,诸如:“打到孔家店”,“孔老二的三从四德思想要不得”,“封建糟粕”,等等。其次,学校教育中,也是影影绰绰的各种暗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尤其当时的班主任老师,经常说:“封建社会,思想糟粕,忠君思想垃圾,三从四德压迫妇女”。但是,他应该从没读过《论语》,一则书难找,再者,老师的古文水平也读不懂。总之,那时候就知道,这就是一个不好的人,只有红红的少*队才是我们榜样,其他不正确的观念,一律打到。
一路小学,中学,再到大学,除了课本上的《论语六则》,别的一直都没读过,甚至没有想过去考察,虽然到了大学,有了图书馆。学生时代,脑子里面就一个观念:“他是封建落后的象征,是吃人礼教的始作俑者。”
本来,孩子小时候,带着孩子读三字经,感兴趣过一阵,但是因为某丹老师的龌龊名声,让我又一次打消了去阅读的念想。
发端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从外企出来,进入国内的企业以后,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尤其觉得,部分领导和过去的“君主”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说是土皇帝,真不为过。逐步积累的各种政界的故事和新闻,各种已经成长为小地方长官的同学的反馈,让我觉得,小时候的那些“坏”思想,他们都有,且一条不少。我也逐步学会了“融入”“社会”。
同时,越来愈发现,出来混,靠小时候学的那种执着的冲劲儿是混不出头的;且自己的行为规范,很可能更贴近“儒家的规范”。当然,这其中有至少一半是通过社会“教训”出来的。
于是,在我重新读到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论语十二则》的时候,我决定要认真读一遍《论语》,从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入手。
截止今天中午,正式读完一遍,感触良多,下面选一些感触,和大家分享。
意外
无数的名言警句,都出自这本书。
比如下面的这些句子,我想,这些是我们好多中国人都遵循的日常规范: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吾日三省吾身。
朝闻道,夕死可矣。
看到这些词句,首先就眼前一亮,原来这是孔夫子说的啊。
情趣
大家一想到孔夫子,想到的都是说教,陈腐,不合时宜。岂不知,孔夫子,也是相当有生活情趣的。且看下面几条。
别怕,有翻译的。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翻译:孔子如果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翻译: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起唱。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翻译:孺悲想拜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拒绝了。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下瑟来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见。
从这几则看来,孔子是经常唱歌的,应该唱的还是相当不错的,也许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K歌之王!
歧视
为了贴合当下,贴几个关于年龄歧视的段子,你看看,原来年龄歧视,中年危机,是他老人家就提出来的啊。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望,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孔子说:“年已到了四十还被众人所厌恶,他这一辈子也就算完了。”
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翻译:原壤叉开两条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说:“你小时候不谦恭不敬兄长,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老了还不死掉,真是个害人的家伙。”说完,用手杖敲击他的小腿。
幽默
孔子是非常有幽默感的,看下面这则。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翻译: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读完了之后,是不是觉得老爷子,还挺哏儿的?
不爽
感觉孔子,特别喜欢背后议论人,至少有四处是别人出去后,孔子又对人做评价,有好,有坏,比如,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褒奖的比如下面:
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请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近来在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但还没能做到。”使者出去之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呀!好一位使者呀!”
当然,我宁愿相信的是,即时当着本人的面,孔子应该也是不改观点的评价,只是可能会温和的批评。
课间
看看下面这段长的故事,应该算作课间休息了,多么热闹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漠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一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呋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轻率而急切地回答说:“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孔子听后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
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他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来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他们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愿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注意礼仪,他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算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再问:“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国家之间的盟会,不是国家是什么?公西华只能做小傧相,谁能做大傧相呢?”
信仰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是信仰的东西更加实际,更加贴合我们的生活。比如下面这句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解释: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什么话了吗?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
天不言,也就是天没有人格的。西方人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他们的上帝,是会说话的啊。我们的天,是不言语的。所以,我们相当于无神论的。我们不关心光从哪里来,我们只关心,在这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之间,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怎样做才是最符合人生而为人的标准的。
委屈
下面算是一个段子了,看看老爷子在别人误会他去干坏事儿的时候的小心情吧。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①南子:卫灵公夫人。当时把持着卫国的朝政,行为不端。关于她约见孔子一事,《史记.孔子世家》有较生动的记载。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若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
插曲
通过读《论语》知道了“郑声”,然后知道了,当年各个诸侯国的有钱有权的都想得到一个“郑姬”,也就是河南妹子。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4
--
FROM 111.19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