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美帝创新还是牛逼的,有公司开始搞二级全回收火箭
是吧,那个stoke二级回收的唯一新意就是再入时用液氢液氧再生冷却。话说再生冷却也是一直有人在用的啊,只是不是用在再入时的热屁股上。
【 在 ds9 的大作中提到: 】
: 40年前美国就实现航天发射的二级回收复用了
: 而且还是升力体返回,LEO运载力超过当今的所有火箭,包括猎鹰重型和长5B
: 还能载人。
: ...................
--
FROM 221.216.144.*
问题是,谁也不会100公斤的载荷申请starship单独发一次啊。肯定是拼车,1000刀一公斤才10万美元。
而小火箭,没有几百万美元下不来,你是老板,你会选择10万的拼车还是几百万的单独发射?
目前来看只有spacex有机会从spacex手下捡点吃的,就是用猎9针对一些特殊需求,开小拼车,其他公司单独开发的可回收火箭,我并不看好(主要是成本和单价收益方面),spacex领先的太多(产品和管理机制),别人几乎没有机会。
【 在 gearth 的大作中提到: 】
: starship和一级booster,光燃料甲烷和液氧就4500吨,一次加注大概200万美元吧。
: 如果只发射单一载荷,全回收小火箭的报价肯定是远低于startship的。
:
--
FROM 42.245.202.*
几个点:
1.全回收小火箭和猎鹰9没有竞争关系。只要是全回收,一次发射的边际成本就是燃料和液氧,显然是低于猎鹰9的。
2.spacex在星舰成功之后,就会淘汰猎鹰9,因为发射成本下降,只要拼单发射,星舰成本远低于猎鹰9。
3.星舰超级巨大,发射小型载荷,缺少灵活性。星舰和全回收小火箭,相当于大货车和货拉拉小车。大货车每公斤单价低,但货拉拉小车更灵活。
【 在 drifter777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是,谁也不会100公斤的载荷申请starship单独发一次啊。肯定是拼车,1000刀一公斤才10万美元。
: 而小火箭,没有几百万美元下不来,你是老板,你会选择10万的拼车还是几百万的单独发射?
: 目前来看只有spacex有机会从spacex手下捡点吃的,就是用猎9针对一些特殊需求,开小拼车,其他公司单独开发的可回收火箭,我并不看好(主要是成本和单价收益方面),spacex领先的太多(产品和管理机制),别人几乎没有机会。
: ...................
--
FROM 123.116.124.*
现在不怎么提的韦伯望远镜,也是40年前的东西?
【 在 ds9 的大作中提到: 】
: 40年前美国就实现航天发射的二级回收复用了
: 而且还是升力体返回,LEO运载力超过当今的所有火箭,包括猎鹰重型和长5B
: 还能载人。
:
: 现在的东西在40年前的东西面前都弱暴了。
发自「快看水母 于 M2002J9E」
--
FROM 114.254.2.*
是的,总共五个上天有两个还放了太空烟花
【 在 ds9 的大作中提到: 】
: 40年前美国就实现航天发射的二级回收复用了
: 而且还是升力体返回,LEO运载力超过当今的所有火箭,包括猎鹰重型和长5B
: 还能载人。
: ...................
--
修改:pabkyh FROM 180.104.104.*
FROM 180.104.104.*
严格地说,这两个里只有哥伦比亚号是二级本身的问题。
挑战者号是助推器一个密封环泄漏导致的爆炸,这可能能说明为什么FAA对于接头、密封这些部位的泄漏非常关注,给B9的整改问题里,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是接头法兰紧固、密封这些事项。
哥伦比亚号是再入时因隔热损坏而被烧穿解体了。
要说起来,我觉得被动隔热其实比主动冷却可靠性更高一些。虽然技术上听起来主动似乎都比被动更积极点,甚至还有点高级感,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因为被动手段不够用了,被迫采用主动手段。
比方烧蚀就是目前最可靠的第一层再入降温措施,只是复用的载具用烧蚀不怎么合适。哥伦比亚采用的是多级隔热层为主,隔热性能其实能扛住高热,但是机械性能太脆弱。
stoke那个再入时主动再生冷却,需要解决高热通量、高热应力、强热冲击下结构的可靠性问题。这个冷却可靠性高度依赖于燃料/氧化剂输送设备和通道的完好性。诚然再生冷却长期被用于火箭喷管等的冷却,但多次复用时这个问题就更突出点。
另外,再生冷却用于再入时迎风面的冷却中时,所需液体流量跟所需反推火箭推力不一定能很好地匹配。
【 在 pabkyh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总共五个上天有两个还放了太空烟花
:
: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4.*
FROM 221.216.144.*
认为不用担心。再入烧蚀的温度显然不会超过上升段火箭喷嘴主动燃烧的温度。如果二级在再入阶段早期主动反推降速,只要速度降下来,烧蚀可能都不会有多少。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严格地说,这两个里只有哥伦比亚号是二级本身的问题。
: 挑战者号是助推器一个密封环泄漏导致的爆炸,这可能能说明为什么FAA对于接头、密封这些部位的泄漏非常关注,给B9的整改问题里,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是接头法兰紧固、密封这些事项。
: 哥伦比亚号是再入时因隔热损坏而被烧穿解体了。
: ...................
--
FROM 114.254.0.*
感谢回复这么多,学习了
【 在 MidNi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严格地说,这两个里只有哥伦比亚号是二级本身的问题。
: 挑战者号是助推器一个密封环泄漏导致的爆炸,这可能能说明为什么FAA对于接头、密封这些部位的泄漏非常关注,给B9的整改问题里,有相当大一部分就是接头法兰紧固、密封这些事项。
: 哥伦比亚号是再入时因隔热损坏而被烧穿解体了。
: ...................
--
修改:pabkyh FROM 180.104.104.*
FROM 180.104.104.*
你说的是哈勃吧
【 在 hahahapoint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不怎么提的韦伯望远镜,也是40年前的东西?
: 发自「快看水母 于 M2002J9E」
--
FROM 180.104.104.*
显示是主动反推要费太多燃料,导致没有可行性,我想知道的是为啥不在大气层多次打水漂减速,而不是一头扎下来
【 在 gearth 的大作中提到: 】
: 认为不用担心。再入烧蚀的温度显然不会超过上升段火箭喷嘴主动燃烧的温度。如果二级在再入阶段早期主动反推降速,只要速度降下来,烧蚀可能都不会有多少。
:
--
FROM 180.104.104.*